黑鹰坠落

科幻片美国2001

主演:乔什·哈奈特,伊万·麦克格雷格,汤姆·塞兹摩尔,金·寇兹,艾文·布莱纳,艾瑞克·巴纳,休·丹西,威廉·菲克纳,奥兰多·布鲁姆,汤姆·哈迪,詹森·艾萨克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播放地址

 剧照

黑鹰坠落 剧照 NO.1黑鹰坠落 剧照 NO.2黑鹰坠落 剧照 NO.3黑鹰坠落 剧照 NO.4黑鹰坠落 剧照 NO.5黑鹰坠落 剧照 NO.6黑鹰坠落 剧照 NO.13黑鹰坠落 剧照 NO.14黑鹰坠落 剧照 NO.15黑鹰坠落 剧照 NO.16黑鹰坠落 剧照 NO.17黑鹰坠落 剧照 NO.18黑鹰坠落 剧照 NO.19黑鹰坠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3 04:06

详细剧情

1992年,连年的部落战争令东非国家索马里山河破败,民不聊生,由此引发的大饥荒更造成三十万人死亡。掌控首都摩加迪休的独裁者默罕默德•法拉•艾迪德抢走国际组织的救援物资,此举引起世人公愤。丧心病狂的艾迪德向国际维和组织宣战,美国方面派出160名特种部队成员前往摩加迪休以推翻艾迪德政权。  这群满腔热血的战士信心十足,然而却因情报搜集不足而使战事陷入胶着状态。在一次追捕艾迪德政权两大高官的行动中,特种部队受到索马里民兵的顽强抵抗。双方在市中心展开激烈对峙,美军一架黑鹰直升机受到攻击坠落市区,机组人员危在旦夕。为了营救同伴,一小队特种部队士兵深入虎穴。在接下来的15小时里,他们经历了人间最难以想象的修罗场……

 长篇影评

 1 ) 战争是什么

不需要特效,不需要蒙太奇,漫长的2个多小时,战争就那样残酷地立在我面前,连回避都不可能。

理智总是会说,如果让日本来拍一部侵略中国的电影,百团大战也可以拍成一部类似于黑鹰坠落的张扬本国人性的电影。牺牲的崇高、战友间的生死相依,套在日本鬼子的丑陋的脸上,搞不好也会让其他国家的人们看得像我现在这样热泪盈眶。

当年的《紫日》,哭得我稀里哗啦,那是对一个人的感动。现在的《黑鹰》,如鲠在喉,似乎有很多悲伤都附在细胞上,不能释放,压抑良久。

No one could be leave behind.
Do what you have to.
即使等到天亮面临着更多的枪林弹雨,也绝不放弃每一个兄弟,哪怕只是血肉模糊的尸体。
Believe they're coming, soon.
相信。始终相信你的弟兄不会丢下你,他们一定会来。
集结号弘扬的也是这样的精神。可惜的是,集结号里的号角一直没有响起,而游骑兵等到了他们的悍马车队,除了Jimmy,正在重复着It's nice,两眼无神地望着屋顶。
Are you sure you want to go in there?
两名牺牲的三角洲队员主动请缨去保护战友,他们的身体还留在战火里。
Still man in there.
中校又要回到刚刚死里逃生的战场。
……………………………………………………………………

爷爷说过,真正上过战场,就知道那时候爱国精神都是扯淡。那时候,战友比国家更值得依靠的。
老人家不喜欢看战争片,他说,事实远比拍出来的残酷。
他还说,真正那些足以感动中国的人,有太多太多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甚至有一些,是出于整体安排而被牺牲掉。
我知道他指的是那场对缅甸的鲜为人知的战争,但更多的事情爷爷从来不说。
始终不了解爸妈为什么战友一来什么事情都可以放下,他们没有共同经历过这些战场。他们说,我不会理解。
现在想来,真正的可以托付生命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两个人背靠背,把身后交给对方,合二为一地战斗……场景很美。

美国就可以把残酷的战争转化为对人性的弘扬。这样的片子,比主流媒体说多少次“我们是正义的”“我们在为全世界做贡献”的口号要强大得多。小时候一直都把人简单的分为好人和坏人,看不懂了就直接问这个人是好的还是坏的。战争把人也分成了两个对立面,却没有好坏。有人觉得是no war no peace,但有人就一定要说他们对难民做了不正确的事情。战争的打响总会有一个很好的理由,美国是这样,其他的许多国家也是这样。归根结底,战争是为了什么?总是因一方的贪婪而起,但以什么而收呢?

现在的国际形式很紧张,不谈政治,但不得不注意着周边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甚至连一向和平的咱祖国也有点开始跃跃欲试的意思。
想起来那天上铺的悦问我,如果中国现在被侵犯了,要打仗,会不会参军?
思考良久,很认真的回答,去。

对与错,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衡量标准。
战争的对与错,每个地方的人民也都有不一样的看法,只是看政府的舆论导向而已。平民的眼中,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战争毁了他们的家,毁了他们也许是被压迫惯乐的生活;在国家领导人眼中,关心的是他国家的利益,也许是当地的资源,也许是当地的战略储备。
war这个词,很残酷,很中立,很深邃。

 2 ) 纯粹转新闻——维和部队在索马里丑行暴露(1997年)

  1997年6月21日宣布,意大利政府已下定决心,将彻底调查意
大利维和人员在“索马里丑闻”中所进行的暴力行为,并坚决严
惩肇事者。
    “索马里丑闻”是6月由意大利的新闻周刊“全景”
(PANORAMA)最先披露的,它所登载的照片记述了意大利维和人员
于1993年在索马里执行维和任务时犯下的暴行,其中包括意维和
人员虐待索马里公民、强奸索马里妇女、枪杀索马里平民等事
件。
    起初,一位名叫米切利·帕特鲁诺的青年人向“全景”杂志
提供了一组意大利伞兵轮奸一名索马里妇女的照片。米切利26
岁,曾于1993年参与意大利维和部队在索马里的维和行动,当时
他是意大利精锐部队伞兵旅的一名成员。
    他对“全景”杂志说,一天晚上,他和大约10多名伞兵旅的
其他官兵清闲无事,便驾车到摩加迪沙的街上去溜达溜达。当他
们行进到一个由意大利维和士兵把守的代号为“魔鬼”的检查站
时,发现几名意大利卫兵正在调戏一名年轻的索马里妇女。在不
远处,还有两名索马里妇女瞪着惊愕的双眼看着这一切发生却无
能为力。受到骚扰的妇女虽然用尽全身的力量想逃到她的那两名
女伴身边,但无奈意大利士兵个个身强力壮,她根本就没有办法
摆脱。米切利说,那名索马里妇女由于营养不良,身体显得很虚
弱,但是几名意大利卫兵仍然紧缠她不放。伞兵旅的官兵看到这
一切,不仅没有上前阻止,反而也加入其中。他们把索马里妇女
绑到一辆装甲车上,然后就举着火把开始了罪恶的轮奸行动。
    除这起强暴事件外,意大利伞兵部队还对索马里公民进行了
虐待和枪杀。另一名伞兵提供的一幅照片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伞兵旅的几名伞兵抓住一名索马里男青年,将他按倒在地,扒掉
他的裤子,然后对他的睾丸进行电击。拍摄者称,当时的情景惨
不忍睹,稍微有点儿同情心的人都不会继续下去的。他说,他第
一次发现自己的战友竟会如此心狠。
    意大利士兵在索马里的丑闻曝光后,遭到了意大利国内舆论
的强烈谴责,它也使人们对意大利维和部队的作用产生了怀疑。
一些意大利人甚至要求政府从国外撤出维和部队,免得“丢人现
眼”。
    当时意大利维和部队,其中包括那支曾在索马里执行维和任
务的王牌伞兵旅正在阿尔巴尼亚执行维和使命。为了平息国内国
际舆论的谴责,意大利政府组成了调查委员会和军事调查组,专
门调查“索马里丑闻”。几名嫌疑犯被逮捕,一名正在阿尔巴尼
亚参加维和行动的嫌疑犯也已被押解回国,准备接受调查。
    当然,意大利维和部队并不是唯一一支对索马里人实施暴行
的部队,加拿大和比利时的维和部队也被控进行了类似的暴力事
件。
    加拿大伞兵部队的一名士兵也拍下了自己的“兄弟”虐侍索
马里人的情景。虐待的意图显然是为了寻欢作乐,参加维和任务
的加拿大士兵可能觉得在索马里的生活寂寞无聊,缺乏娱乐性,
所以千方百计想找一点儿调剂品来增加生活的“情趣”。于是在
“集思广益”之后,他们决定利用索马里人的饥饿来做文章。
    他们瞅准了一个饥不择食的年仅16岁的索马里男孩,然后故
意把食物和饮用水放在可以随便拿到的地方,引他上钩。加拿大
士兵则躲在暗处,看这个男孩如何行动。恰如他们所料,男孩中
计,结果成了加拿大士兵的囊中之物。拍摄者说,当时几名士兵
用布将那个男孩的双眼蒙住,然后把他绑在一根树桩上。一名喝
得醉醺醺的加拿大士兵一边用棍子猛击那个男孩的阴部,一边得
意洋洋地哼着加拿大国歌。另一名士兵则用枪顶住那个男孩的头
部,不许他反抗。几个小时后,那个男孩就被活活地折磨死了,
在他坐着的地方流满了自己的鲜血。加拿大政府目前已宣布解散
了那支参与施暴的部队,并拘捕了其中的两名施暴者。
    比利时的维和伞兵似乎也有其折磨人的办法。他们抓住了一
位索马里男孩,将他五花大绑后吊到一根木头上,接着在地上燃
起一堆簧火,俨然把人当成野味烤了起来,尽管这个小男孩发出
声嘶力竭的惨叫,但比利时士兵就像没有听见一样,在他们的脸
上,漾满了得意的笑容……联合国成立至今已有50多个年头了,
但它向全球的热点地区派驻维和部队才不过10多年的历史。但
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面旗帜下,竟然也隐藏着如此罪恶
的勾当。
    很多西欧国家都对向热点地区派驻维和部队怀有浓厚的兴
趣,因为它可以帮助这些国家提高在国际上的威望。但是,“索
马里丑闻”却向这些国家敲响了警钟:你派出的维和人员是否具
备维和所需的素质?这个丑闻同时也向联合国敲响了警钟,什么
样的国家才有资格派驻维和部队?联合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监督
措施避免维和人员干出与维和使命不相称的事情。联合国安理会
和秘书长安南都责成有关方面对“索马里丑闻”进行彻底调查,
对有关肇事者严惩不怠,以维护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纯洁性。

 3 ) 背景和行动全过程(转自铁血社区)

索马里的灾难成因很复杂,真正要分析起来恐怕可以写一本书,欧洲殖民帝国瓜分非洲地区导致日后的部落矛盾是其根源之一,然后在冷战时间,美国和前苏联为了互相抗衡也需要负上一部分责任。总之,当1990年索马里开始军阀混战后,由于战火和天灾,加上社会经济已经崩溃,导致在索马里出现大饥荒,两年内已经有30万人死于饥饿(另一说法是50万)。

1992年,全世界都在电视中看到了骨瘦如柴的索马里人,其实在非洲许多其他地方的灾难都差不多,但如果记者的摄像机没有拍到,世人就觉得没有责任。国际社会认为应该为索马里人做点什么,于是救济物资开始到达索马里。但军阀们并不关心平民百姓的生死,他们只想养活自己的战士去夺取更多的地盘,于是救援人员被枪击,粮食被抢走,志愿人士不得不撤出了索马里。

由于冷战已经结束,索马里既非战略重地也没有任何有价值的战略资源,因此一开始美国政府对此并不感兴趣。当联合国主动要求美国提供协助时,老布什接下了这个形象工程,派遣军队运送救援物资。但索马里情况持续恶化,迫使联合国通过新决议,用武力来维持索马里治安和救济行动,强制实行和平。

此时,比尔•克林顿新当选为美国总统,他心里很清楚,如果让全世界看到美军采取行动使索马里人民得到和平和温饱,会有很大的公关效应,于是他决定把这项形象工程继续搞下去。1992年底,3.8万人的联合国部队(其中2.8万人为美军)开始进入索马里,带着枪向灾民派发救济物资。当时联合国部队在索马里很受平民百姓的欢迎,但军阀们不喜欢他们,尤其是占据摩加迪沙的穆罕默德•法拉赫•艾迪德。有意思的是,这位法拉赫•艾迪德(Farah Aideed)的儿子侯赛因•艾迪德(Hussein Aidid)早些年曾在美国读书,然后又在美国参军,当时他作为一名海军陆战队士兵也在索马里,担任联合国部队与法拉赫•艾迪德的联络人。

由于行动进展顺利,1993年3月份美国按原定计划撤走2.5万名美军士兵,把工作重心交给其他联合国部队,然后局势又开始变化。联合国通过外交斡旋,使大多数军阀都同意进行和谈,除了艾迪德,他感到自己控制的势力范围被削减,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撤走后,他的部队就开始骚扰联合国部队。1993年6月5日,索马里民兵伏击了一支巴基斯坦部队,打死24人,并把他们的尸体剁碎,此事震惊了世界。联合国又一次改变对索马里的行动,原本是为了消除饥荒和维持治安,现在又变成了对艾迪德的大搜捕。

艾迪德控制着摩加迪沙电台,他通过电台诡称联合国部队要推翻他,让民心尽失的前总统巴雷回来当政。索马里人并不能够理解殖民时期的外国军队和现在的外国维和部队的区别,所以艾迪德的煽动性宣传非常有效。再加上搜捕艾迪德的行动相当扰民,慢慢地,外国军队在索马里平民心目中的地位来了个180度转变,他们甚至为艾迪德的民兵当活挡箭牌,让民兵混在人群当中袭击联合国部队,并掩护他们离去。

为了搜捕艾迪德,美国人制订了一项名为“哥特蛇”行动的计划,并组成游骑兵特遣队(Task Force Ranger)去执行此计划。这是一支450人的混合部队,在美国国内组建再部署到摩加迪沙,由威廉•加里森上将(William F. Garrison)指挥,主要的构成为三个陆军单位:三角洲部队的C中队、第75游骑兵团的B连及被称为“夜间猎人”的第160特种作战航空团的一个分拆部分。

三角洲部队(Delta Force)正式名称为美国陆军第一特种部队D作战分遣队(1st Special Forces Operational Detachment-Delta),简写SFOD-D,“Delta Force”其实就是“D部队”的意思。这支特种部队由美国陆军上校查尔斯•贝克韦斯(Charles Beckwith,我国曾翻译出版过此人写的自传)在1977年组建,建制形式、训练方式和基本战术都深受英国SAS的影响,这是因为贝克韦斯于 1962-1963年期间曾在SAS参加训练并随SAS在马来亚参与实战。三角洲部队驻扎在北卡罗莱那州的布拉格堡,由A、B、C三个行动中队组成,其成员来自游骑兵、绿色贝雷帽及其他陆军部队。有意思的是,尽管有许多非官方资料如退役队员的回忆(包括查尔斯•贝克韦斯本人写的自传,我国1980年代曾翻译出版过)指称有这支部队的存在,但美国陆军从来没有直接承认(或否认)这支部队的存在,在马克•鲍顿的原著中,游骑兵都把三角洲的队员称为“D- BOYS”。

原著中描述的三角洲队员头戴轻便的塑料盔,虽然不防弹,但防撞功能好。这种头盔被特种作战司令部取名为“高效抗冲击头盔”,国内军品站的商品目录中一般称为“伞盔”。图中这个镜头在原著第19章也有记载,游骑兵队员尤瑞克(Yurek)贴在墙边移动时,一名三角洲队员警告他不要贴着墙,因为墙壁会跳弹,有时子弹会沿着墙边飞出很远。要在弹雨横飞的情况下站在街道中央需要极大的勇气克服恐惧,贴着墙实际上比站在街道中危险,但却安心得多,能够克服感觉而依从理性也是三角洲队员与游骑兵队员的差别之一。

第75游骑兵团(75th Ranger Regiment)1974年组建时只有两个营,1984年建立第3营,现今总部和3营驻在乔治亚州的本宁堡,1营驻在乔治亚州的亨特陆军机场,2营驻在华盛顿路易斯堡。严格意义上说,第75游骑兵团还不算是真正的特种部队,而是属于精锐的轻步兵单位,但第75游骑兵团受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指挥,专门负责支援特种部队的行动,正如其口号“游骑兵,做先锋”一样,有时甚至行动主角的特种部队还没出场,游骑兵就已经先行出发。第75游骑兵团的建制与常规部队类似,每个营由3个步枪连及营部连组成,每个步枪连由一个连部排、三个步枪排和一个武器排组成。1993年参与“游骑兵特遣队”任务的为3营B连及一个指挥控制小组。

在1980年美军联合特种部队营救伊朗大使馆人质的行动失败后,美国陆军就开始组建一支专门用于支援特种作战部队的航空部队,这个单位最初是由第229航空营和第159航空营组成,在1981年10月16日正式组建为第160航空营,由于这支部队经常被分拆出来参与其他单位的联合行动,因此被称为160特遣队,再加上他们的专长是夜间的作战任务,因此绰号叫做“夜间猎人”(Night Stalker),其标志是一个骑着飞马在夜空中游猎的死神。160航空营在1990年5月16日改组,重新定名为第160特种作战航空团(160th Special Operations Aviation Regiment (Airborne)),简称160th SOAR(A),受美军特种作战司令部指挥。第160特种作战航空团的总部、1营(飞AH-6、MH-6、MH-60K和MH-60L)、2营(飞MH- 47E)和4营(特种作战航空支援营)都驻在肯塔基州的坎贝尔堡,3营(飞MH-60L和MH-47D)驻在亨特陆军机场;还有一个加强连(五个MH- 60机组)驻巴拿马的Kobbe堡。

除了上述三支部队外,在游骑兵特遣队中也包括了海军海豹第6队(SEAL Team 6)和空军特种部队的战斗管制队(Combat Controllers Team)和空降救援队(Pararescue)。战斗管制队简称CCT,是专门负责空中交通管制、指挥与控制通信以及在特种作战中引导空中支援的地面作战小组,第23特种战术联队的战斗管制员科特•布勒(Kurt W. Buller)中尉就因为索马里行动而获得荣誉勋章;空降救援队的队员一般被简称为PJ(pararescue jumper),专门负责营救落在敌占区内的飞行员;另外在原著中还提到在护送车队的前导为一辆载了4名海豹第6队队员的悍马车,海豹第6队和三角洲部队一样都是负担海外反恐怖任务的,现在海豹第6队已经改编为海军特种作战加强大队,简称DEVGRU。

游骑兵特遣队组成后并没有立即部署到索马里,因为有一些政客和高级将领都认为武力不能有效解决所有问题。此外美国人曾经要求英国派遣1个SAS小组一起分担行动的风险,但SAS递交给英国国防部的评估报告指由于难以保障情报的准确和及时,行动不可能成功,因此英国政府拒绝了。不过由于赞成的人占大多数,加上8月份艾迪德的手下两次用地雷伏击美军士兵成功,终于游骑兵特遣队在8月26日进驻了索马里,“哥特蛇”行动正式展开。

※ 行动经过 ※

正如SAS的报告一样,由于情报不足,游骑兵特遣队几次行动都扑了空,甚至抓错了联合国的工作人员。9 月9日,一伙民兵在大量平民(包括女人和小孩)的保护下再次攻击了联合国救援组织中的美国和巴基斯坦巡逻队员,赶来救援的AH-1“眼镜蛇”武装直升机向人群开火,杀死至少100人。原本还有一些部族长老反对艾迪德与联合国作对的,此时都站到了艾迪德的一边,于是美军现在要与整个城市为敌了。

由于抓不到艾迪德,美军开始把目标转移到艾迪德的左右手,在9月底成功逮捕了艾迪德的亲信兼财神爷兼武器供应者奥斯曼•阿托,就是电影开头抓的那个大胖子。另外鉴于索马里形势的转变,美国现场指挥官请求增派4辆M1坦克、14辆布雷德利战车和一些重炮,甚至要求派遣AC-130空中炮艇(6月13日曾出动过一次AC-130,攻击艾迪德庄园)。但美国国内大多数官员认为结集大规模军事力量会成为传递美国另有图谋的信号,因而拒绝了上述请求。电影中就通过演员之口表达了当时驻索马里美军的这种需求和担心。

10月3日,CIA一名当地情报员汇报说艾迪德的高级助手们要在奥林匹克饭店附近的一所房子里开会。奥林匹克饭店位于艾迪德的势力最强的地带,如电影中描述的一样,旁边的巴克拉市场正是艾迪德的军火仓库。加里森将军作了一番部署后决定捉拿他们。

整个行动一共动用了19架飞机和12辆汽车,共160人参加,其战斗部署如下:

4架MH-6搭载16名三角洲队员突击目标建筑,逮捕目标人物,另外2架MH-60运送支援的三角洲队员和地面指挥单位;4架MH-60运送4个Chalk(游骑兵的基本作战单位,为一个12人的步兵班)在目标建筑的4个角落索降到地面建立据点,保护突击小组顺利执行任务;4架AH-6“小鸟”负责空中掩护,2架负责进攻时掩护,2架负责撤退时掩护。

地面护送车队由7辆武装型悍马、2辆货车型悍马和3辆5吨卡车组成,车队成员包括游骑兵、三角洲和海豹6队,负责把抓到的俘虏运回基地。

其他支援单位包括:1架海军的P-3侦察机在高空以高倍率摄影机拍摄任务过程,3架陆军的OH-58D 直升机用红外摄像机把任务现场情况即时传回地面的指挥中心(电影中地面指挥中心在监视器上看到的战斗现场实况就是这3架OH-58D传送过来的),1架战斗搜索救援直升机搭载空降救援队随时待命,还有1架MH-60指挥直升机,代号为“C2”(即指挥Commando和控制Control的两个C,电影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呼叫),机上有两名指挥官,空中指挥官为汤姆•马太(Tom Matthews)中尉,地面指挥官为加里•哈勒尔(Gary Harrell)中尉,就是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那两个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胖子。

此外还有第10山地师第14步兵团2营C连(本不属于游骑兵特遣队的一部分)留在机场作为机动部队应付突发情况。第10山地师是美国陆军唯一执行山地作战 任务的快速反应机动部队。这个师驻在纽约州德拉姆堡,隶属陆军第18空降军,是以步兵为主体的包括有空中突击力量的合成部队。在1993年驻在摩加迪沙的 为第14步兵团2营的3个连,但原著及电影对于第10山地师的描述都甚少。

特种部队的出发点摩加迪沙机场与目标建筑相差约3英里,为了迷惑敌人,机群起飞后先是沿着海边飞行,然后才突然飞向目标建筑。虽然机场附近的索马里人知道有大部队出动,却不知道目标地点在哪里,因此就到处燃烧轮胎,全城发动起来对付美国人。

除了运送Chalk-4的直升机稍为迟了一点外,所有的直升机都在预定时间和地点放下三角洲队员和游骑兵。下图说明了行动时的部署情况:MH-6和MH-60直接把三角洲队员运送到目标建筑前。Chalk-1由游骑兵指挥官迈克•斯蒂尔(Mike Steele)上尉和拉里•佩利诺(Larry Perino)中尉带领,以目标建筑的东南角为据点;Chalk-2由汤姆•迪托马索(Tom DiTomasso)中尉带领,在目标建筑东北角;Chalk-3由肖恩•沃森(Sean Watson)上士带领,在目标建筑西南角;Chalk-4由马特•埃利斯曼(Matt Eversmann)上士带领,原计划在目标建筑西北角,但最后的位置向北移出一个街区。护送车队停在目标建筑西南向的一个街区外等候三角洲队员的行动信号。

在行动刚开始时就发生了大家都熟知的意外,Chalk-4的新兵托迪•布莱博(Todd Blackburn)在垂降时掉了下来。Blackburn是M60的辅助枪手,身上背了很多的弹药,加快了他的下滑速度,加上由于这架直升机进入控制点时延误了一下,使悬停高度比原定的高了一些,有70英尺高,结果布莱博几乎是直接摔在地面上,导致颈部重创。大概是“训练精良”的士兵居然会自己失手看起来实在是太臭了,所以电影中就虚构了一段飞行员为了躲避RPG-7火箭弹而把他甩了下去的剧情。

虽然突击行动很顺利,但没有人想过会发生意外事件,当时认为如果不尽快把布莱博送回基地抢救,就可以会死掉,因此就让杰夫•史崔克(Jeff Struecker)上士带领3辆悍马把布莱博送回基地急救,史崔克所属的运输补给单位多次执行联合国人道运输任务,是美军中最熟悉摩加迪沙街道的车长之一。车队由海豹6队驾驶配备.50机枪的悍马带头,中间一辆运送布莱博,另一辆配备Mk19自动榴弹发射器的悍马殿后。在突击行动前史崔克就已经研究了一条最直接的撤退路线,因此没有迷路,但前来堵截的索马里人却不少,车队成员拼命地向四面八方射击,三角洲的军医也是一手拿血浆袋一手拿着CAR-15向车外还击的。每当被人群堵截时,他们就用.50机枪、Mk19和震撼弹杀出血路。

一架MH-60呼叫代号为“超级61”的负责在空中导航和掩护,驾驶员为克利夫顿•渥尔考特准尉(Clifton P. Wolcott)和多诺万•布里利准尉(Donovan Briley),当他们低空飞过目标区域的街道上空时,被一枚RPG-7发射的火箭弹击中MH-60的尾部,“超级61”掉落在街道上,大批的索马里群众立即涌去坠机的位置。“超级61”坠毁时共有6名成员,除4名机组成员外还有两名三角洲队员,电影中就表现了受伤的三角洲队员奋力还击,不让索马里人接近 “超级61”残骸的情景。一架呼叫代号为“星41”的MH-6“小鸟”,由基斯•钟斯准尉(Keith Jones)和卡尔•迈尔准尉(Karl Maier)驾驶,他们冒险附近的街道降落。钟斯跑向“超级61”的残骸希望能够救出伤员,渥尔考特和布里利都已经在坠机中死亡,钟斯成功地拉出另外两名士兵进入“小鸟”,同时迈尔则一边单手操纵直升机一边用他的随身武器MP5K压制索马里人,最后在强烈的地面火力之下,MH-6成功地带着机组成员和生还者起飞。

“超级61”被击落是另一个美军指挥官没有预想到的意外,尽管早在10月份之前就已经有一架直升机被RPG击落,但似乎没有人想到这个“偶然”事件会重现。不过美军指挥官的反应也很快,立即通知待命的战斗搜索救援队出发前往坠机地点,同时又命令在目标建筑区的车队在收容好犯人后前往坠机地点。由于在目标建筑的搜捕工作还没有完成,因此游骑兵的现场指挥命令留下一个机枪小组,其余人先赶往坠机地点。而在机场待命的第10山地师第14步兵团2营C连也与一部分游骑兵一起组成一支救援队伍,乘车出发前往“超级61”坠机地点。

代号“超级68”的MH-60在3分钟后就把战斗搜索救援队送到坠毁现场,在把15名PJ垂降到地面过程中“超级68”也被一枚RPG击伤,但驾驶员支撑到所有人都降落到地面后才返航,并在基地迫降成功。不过电影中是不知道被什么击中了,只是冒了一下烟。进入“超级61”的3名PJ发现两名飞行员已经死亡,而两名机工长雷•邓迪(Ray Dowdy)上士和查理•华伦(Charlie Warren)军士仍然活着,于是就地进行救护工作,期间索马里人一直在向“超级61”射击,一名PJ被流弹打伤手臂。其余的PJ与徒步赶到现场的游骑兵 Chalk-4一起建立防线,等待救援部队。

此时,另一架黑鹰“超级64”代替“超级61”的位置,“超级64”上只有4名成员,飞行员迈克•杜兰特准尉(Mike Durant)、雷蒙•法兰克准尉(Raymond Frank)和机工长比尔•克里夫兰中士(Bill Cleveland)、汤米•菲尔德中士(Tommy Field)。“超级64”在飞过目标区上空时被RPG击中,尾部严重受损,因此空中指挥官命令他们立即返回机场。但在返航途中由于尾部破碎而坠落,于是直升机一头扎进一栋房屋,并导致几名索马里平民的死伤。现在,美军有两架直升机被击落了,“超级61”的坠机现场被称为第一坠机地点,而“超级64”的坠机现场被称为第二坠机地点。

现在,战斗搜索救援队正在第一坠机地点,无法到达第二坠机地点,也没有人想到过会有两架直升机坠落,因此行动前没有组织第二支求援部队。从机场出发的第10山地师的救援部队由于没有装甲突击力量,因此在RPG的打击下也无法前往坠机地点,不得不返回机场,并与其他的部队一起组织新的救援部队。因此,现在只有让距离最近的护送车队前往第二坠机地点了。

此时,在目标建筑的护送车队指挥官正在等三角洲队员通知他们开车,但三角洲队员却在等待车队指挥官通知他们动作,后来是一名CCT队员出来联系才发现双方都浪费了时间。由于少了三辆车,加上计划改变而没有足够的车辆,因此决定由护送车队押着俘虏去坠机地点,而负责突击行动的三角洲队员和游骑兵则在目标建筑附近防守,等待新的车队来接他们。车队出发了,原计划的路线是直接返回基地,但现在却要通过不熟悉的街道先开去坠机地点。当护送车队的指挥官负伤后,就由一名CCT队员出来负责无线电联络,这名有丰富地空协同指挥经验的空军特种部队士兵打算不再经过C2 的多重指挥,而是直接以OH-58D引路,OH-58D也非常有效的把他们引向坠机地点,但问题是观测直升机想先救“超级64”,而C2想先救“超级 61”,结果指挥混乱加上迷宫般的摩迦迪沙街道,使车队在枪林弹雨下迷了路。

另一架代号“超级62”的MH-60飞到第二坠机地点上空,“超级62”的飞行员为迈克•高夫纳(Mike Goffena),除4名机组成员外还搭载了3名三角洲队员:兰德尔•舒加特(Randy Shughart)、加里•戈登(Gary Gordon)和布拉德•哈林斯(Brad Hallings)。他们知道杜兰特的飞机上4人都是空勤人员,地面作战能力不如步兵。高夫纳的直升机和另一架炮艇直升机用火力控制住蜂拥的人群,这两架直升机的飞行员都用无线电请求紧急降落下去救援。

一开始空中指挥官指示他们等待组织新的纵队前去,但由于地面护送车队已经迷路,而救援部队已经在第一坠毁现场,而索马里人源源不断地涌向“超级64”的坠机位置时,于是C2同意了让舒加特和戈登下去地面,对机组成员进行包扎,并建立防护据点,直至救援部队到达,而另一名三角洲队员则留在直升机上进行火力支援。高夫纳低飞到一处较空旷的地形,盘旋了一阵就悬停在5英尺高,两名三角洲队员跳了下去。由于街道太复杂,因此一名“超级62”的机工长在舱口探出身来给两名志愿者指路,并向坠机地点投出一个烟雾弹。

“超级64”坠毁后,并不像电影中那样只有杜兰特一个人是清醒的,其他3名机组成员都还活着,杜兰特由于断了脚,是在舒加特和戈登的帮助下离开机舱,而在此之前同样是断了脚的法兰克却已经自己爬出机舱了。现在,基斯和迈尔的“星41”把两名伤员(其中一名抢救无效死亡)送回基地后,又赶到第二坠机地点打算作另一次冒险,他们悬停在另一条窄巷内等待舒加特和戈登把伤员带来,但他们并不知道4名“超级64”的机组成员都负伤,两名三角洲队员无法把他们带过来,后来由于油量不多而向空中指挥官申请返航。

如电影描述的一样,在第二坠机地点,只有三个人能够作战。但他们并非弧军作战,“超级62”一边在空中规避PRG,一边为他们提供火力掩护,但没多久,“超级62”也被一枚走运的RPG击中了,机上另一名三角洲队员受重伤,但“超级62”成功返回基地迫降。在战斗过程中,戈登和舒加特一直有用无线电联络指挥中心,但救兵一直没有出现。后来戈登和舒加特先后被杀,其他三名机组成员也被索马里人打死,如果不是有民兵想活捉人质,及时向天开枪的话,也许杜兰特也会和他的同伴一样。

由于护送车队伤死惨重,不得不返回机场重新组织救援队伍,于是指挥官决定让留守目标建筑的80多人步行前往第一坠机地点。由于这些徒步士兵可以利用各种障碍物掩护自己,因此伤亡非常小。如电影一样,他们到达第一坠机地点附近建立了防守据点,并在强大的空中火力支援下等待着新的救援部队出现。

夜晚,索马里人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和黑色的皮肤摸近美军的据点,但由于他们没有经过夜战训练,美军可以通过枪口的火光轻易发现他们,黑色且拥有夜视设备的 AH-6也可以随意攻击只能听到却看不到这些“夜空中的死神”的索马里民兵。据守现场的美军还用红外闪光灯布置在据点周围,“夜间猎人”能够看到,免得被自己人打死。在晚上9点30分,AH-6扫射了聚集的索马里民兵,赶跑了第一坠机地点附近的索马里人后,“超级66”冒险降落投放了一批医疗用品、饮用水和弹药,期间也多次被子弹击中,一名机组成员面部中弹。

同时,没有装甲车辆的美军正与巴基斯坦和马来西亚的维和部队联系,打算借用他们的坦克和装甲车组织一直联合救援部队,但由于意见不统一,争吵了很长时间,然后又为了解决三方语言不通的问题,继续浪费时间。直到深夜,由于第10山地师的两个连、一部分游骑兵、再加上马来西亚的装甲车和巴基斯坦的坦克组成第二支救援队伍,才在新港集合起来,然后从新港出发、先到达最近的第二坠机地点,然后再到达第一坠机地点。由于“超级61” 驾驶员的尸体卡在机舱内,救援部队要割开装甲把尸体拉出来,因此一直到天亮,救援车队才从第一坠机地点出发,前往巴基斯坦部队驻守的露天体育场。

有些人不明白为何巴基斯坦的坦克只出现过一次就没了踪影,其实是由于巴基斯坦的指挥官害怕路障中暗藏反坦克诡雷,因此与美军指挥官达成协议,当部队到达K4圆环时就撤出,实际上等于还没有进入交战圈,巴基斯坦部队就临阵脱逃了。

电影中忽视了第10山地师和马来西亚部队的功劳和牺牲,其实即使是原著对于第10山地师也着墨甚少。第10山地师是美国陆军唯一执行山地作战任务的快速反应机动部队。这个师驻在纽约州德拉姆堡,隶属陆军第18空降军,是以步兵为主体的包括有空中突击力量的合成部队。当时驻在摩加迪沙的为第14步兵团2营,该营的任务是在紧急情况下作为美国和联合国部队的一支“快速反应部队”执行作战任务。在当天A连在大学校园的联合国部队总部,C连在机场待命,B连则在城外北边进行训练,当超级61和超级64被击落后,第一支救援队伍是由第10山地师2营C连与一部分游骑兵特遣队组成,但由于第10山地师本身也是轻步兵,不具备装甲突击力和防护力,因此在途中遭到重创,不得不撤回机场。

第二支救援队是由第10山地师的C连和A连,再加上28辆马来西亚装甲车和4辆巴基斯坦坦克组成,虽然成功抵达目的地,但也付出了伤亡的代价。马来西亚的装甲车是M113和德国造“秃鹰”,巴基斯坦的坦克其实是苏制的T55(也可能是中国生产的),但电影中是美制的M48。在前往第二坠机地点期间,第10山地量A连2排的1班、排部、1个工兵组和2个马来西亚车组脱离队伍而被包围,该排排长后来写过一篇回忆录并刊登在《步兵》杂志上,电影完全没有提及此事。此外第10山地师的AH-1“眼镜蛇”直升机在空中支援行动中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电影中完全没有 AH-1的出现。

电影情节是到救援部队到达体育场结束的,但原著记述的事实还没有结束。索马里民兵俘虏了迈克•杜兰特,打算用他来交换被抓走的索马里囚犯。但是在他们可以把杜兰特带到他们的村庄之前,半路上被地方强盗拦劫,这些强盗带走了杜兰特,要用他来交换赎金。杜兰特被送到一栋房子里,在录像机前被审问和掌掴,这盘录像带与索马里人侮辱美军尸体的录像带一起被送到CNN在美国播放。稍后,在艾迪德支付了杜兰特的赎金之后,他被转移到艾迪德宣传部长的住所。五天后他接受了国际红十字会的一个代表拜访和英国、法国新闻记者的采访,然后在十天之后,他与被美军俘获的艾迪德官员进行交换,回到家乡并受到英雄式的欢迎。

整个行动中,美军有两架直升机被击落,另外两架被击伤,数辆美军汽车和三辆马来西亚装甲车被击毁,19 名美军士兵(有些统计数字为18,是忽略了第10山地师一名伤兵在送到德国后不治身亡的)和1名马来西亚士兵死亡,84名美军士兵和7名马来西亚士兵受伤,1名美军被俘。索马里方面宣称的死亡人数是312名,伤814名,但事实上不只这么少,由于索马里缺少医疗保障,又没办法能够进行有效的人口调查,许多伤亡难以统计,估计死亡人数超过500人,受伤过千。

马克•鲍顿的原著中采访了许多索马里人,有许多内容是从索马里人的角度去看这场战斗的,也记载了许多索马里平民的伤亡。但电影为了美化美军,就连平民的伤亡都是从美军视角叙述。据说从原著到最终的电影剧本做过三次大的修改,估计改的就是这些吧,不过恐怕这也是电影摄制组能够获得美国国防部全力支持的原因吧。

 4 ) “chant”和“Mogadishu Blues ”

     《黑鹰坠落》,这部上映于真实事件十周年前夕的影片,既是一部经典的战争片,也是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导演斯科特给观众带来震撼战争场面的同时也还原了1993年的摩加迪沙——一个修罗场。

    影片以柏拉图的“只有死者才能看到战争的结束”开篇,就向观众预示着这是一部悲剧,血腥、恐惧、死亡注定伴随电影开始、发展、结局。果然,导演在电影开头就直截了当地以一场索马里民兵抢劫联合国资助粮食并枪杀难民的戏向观众展示本片的背景,没有过多赘述,简单粗暴,一如背景索马里内战一样野蛮暴力。
    导演在双方激战之前,花了近二十分钟给了一个宁静紧张的前奏,索马里人虔诚地做着礼拜,美军则悠闲的烧烤玩闹,洁白的海滩,清澈的海水,一片风景如画,然而都藏着鲨鱼。。。
    当黑鹰直升机载着游骑兵和三角洲部队掠过摩加迪休上空,听着黑鹰的螺旋桨声,你似乎都能跟美军一样感受到那股志在必得,连水和夜视镜都不用带的士兵们认为抓到艾迪德然后回基地,只需短短半小时,然而事实是他们被困在摩加迪休整整15个小时如同身在炼狱。从行动之前,盖将军告诉士兵没有炮艇机和装甲车作掩护,只有配备机枪的黑鹰和武装悍马开始,这场行动就预示着不顺利,没有重型武器作掩护,只有部分特种部队作战,面对满城都是民兵,美军明显敌众我寡。当新兵贝朋克在落地时不慎摔伤,整个计划从出现这个小纰漏开始,各种致命打击就如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接踵而至,黑鹰遭到火箭炮的袭击连坠两架,悍马车队因缺乏空中火力掩护而受到重击,作为掩护撤退的游骑兵小队陆续走散,不断有人受伤,摩加迪休全城开始围攻人数很少的美军,一个劫持计划瞬间变成了困难重重的营救行动,弹药缺乏的游骑兵被迫展开巷战,谁撑得住就可以活下去。。。经历漫漫长夜,直到第十山地师和联合国援军到来,活下来的士兵才得以离开摩加迪休,精疲力竭 。。。
    一场血腥的战争,15个小时的恐怖经历,在这些灰暗中,有一股精神伴随了整场战斗,让观众在震撼之余还有感动,“不放弃任何一个同伴!”因为这句话,当走散的游骑兵以为车队再也不会回去接他们时,他们等来了早已冲出摩加迪休回到基地却依然返回的战友;当黑鹰坠落不知伤亡情况时,狙击手自愿前往救援,就算明知等不到援军等来的极有可能是死亡。。。。

    黑鹰坠落的成功不仅在于导演的功力,其中的配乐也是精彩万分,影片开头,汉斯季默用hunger 配上饿殍千里的画面,无疑将整个影片的背景都拉入一种灰暗无望中,为全片定了一个悲剧基调,影片中如Mogadishu Blues ,chant,barra barra,still等也是配乐经典,危险诡异的战争气氛被烘托得愈加浓烈。
    

 5 ) 《黑鹰坠落》:荒诞而伟大的史诗。

    很久没有遇到能让我久久沉浸在感动之中的电影了,而我也不曾想到《黑鹰追落》会是这样一部电影。

    影片根据1993年索马利亚摩加迪休战争中美军代号为“Irene”的一次抓捕行动改编,抓捕行动因为游骑兵大队新兵Blackburn的意外坠机而演变成一场噩梦,没能按计划撤离的美军受到索马里人的倾城围攻,两架黑鹰战机接连坠落,一百多名士兵在地狱般的摩加迪休展开救援行动,经过15小时激战,在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协助下艰难突围。

    "Only the dead have seen the end of war."这是影片的开篇字幕,柏拉图的这句话实在难懂。寥寥几个镜头和几行字幕,交代了美方出兵索马利亚的原因,这是个满地饿殍,充斥着杀戮的世界,而军阀Aidid便是这一切罪恶的根源。美国人又一次干涉别国内政了,这在国人看来是必须谴责的,不过“达则兼济天下”,站在美国人的立场,是不可能对这种带有种族屠杀性质的内战坐视不管的,推广美式民主是他们的义务。而实际上美国军方也并未实际卷入战争,他们只试图抓住Aidid结束混乱的局面。

    为了断Aidid后路,军方Garrison将军先抓了为Aidid提供军火的Atto。将军和他的对话直白的体现出彼此的分歧:

    Attor:"I do know something about history.See all this,it's simply shaping tomorrow,a tomorrow without a lot of Aikansas white boy's idea in it.This is civil war,this is our war,not yours."

Garrison:"300000 dead and counting.That's not a war,Mr Atto,that's genocide(屠杀)."

    你不能质疑美方的善意,我完全赞同他们人权高于主权的理念,但被屠杀的一方真的能领情?

    “In Somalia,killing is negotiation,Do you really think if you get General Aidid,we will simply put down our weapons,and adopt American democracy?That the killing wll stop?We know this:without victory,there can be no peace.There will always be killing,you see?This is how things are in our world."

    这是另一个索马利亚人的话,这就更说明,民主不是强加的,对于索马利亚这样的国家,只能让他们在镇痛中自我进步,屠杀也只能由它去了。

    美国的悲哀就在于此,以为能改变什么,实际却越搞越糟......着实很悲凉。

    而作为实际执行任务的美国三角洲部队和游骑兵大队的士兵们,更是各自怀揣着不同的目的踏上非洲大陆的。

    "Look,these people,they have no jobs,no food,no education,no future.I just figure that,I mean,we have two things that we can do.We can help,or we can sit back and watch the country destroy itself on CNN""Right?""I don't know about you guys,but I was trained to fight,are you trained to fight,Sergeant? ""well,I think I was trained to make a difference."

    那个希望能给这片土地带来改变的就是游骑兵大队中士Matt(Josh Hartnet饰),虽然是领队,其实自己和其他队员一样没有实战经验,战前作为长官询问新兵Blackburn(Orlando Bloom饰)临战状态那段挺滑稽:

    Blackburn:"Excited.In a good way.I've been training my whole life for this"

    Matt:"You ever shot at anybody before?"

    Blackburn:"No,sir"

    Matt:"Me neither."

    Ewan McGregor饰演的游骑兵大队打字员John从海湾战争开始一直负责队内内勤,颇有“怀才不遇”之感,而他能参与此次行动是因为一名队员打乒乓时弄伤了手。总而言之,游骑兵大队这些训练有素的年轻小伙们个个都充满激情,准备大干一场。战前对索马利亚人枪法的嘲笑虽可视为降压,但显然也能说明这帮毛孩太轻敌了。
   
    而以Hoot为代表的三角洲部队老兵们则显然淡定的多,虽然他们也未必料到之后形势会那么险恶,但他们至少做了相当的万一出事的打算,而且他们的期望也仅仅是把所有人都活着带回来。

    “Rangers(游骑兵) lead the way!”“All the way!”、“Fuck Irene!”,美式口号很雷人。

    然后便是将近100分钟(片长)的索马利亚之战了,事故很突然,因为对Blackburn的救援,一切计划都打乱了,菜鸟Blackburn也确实倒霉,出师未捷身先“死”(从直升机绳索栽下不省人事),黑鹰战机因此被火箭炮击落,“Super Six was shot down! I repeat, we got a black hawk down!" 。。。"We got a black hawk down",黑鹰坠落,噩梦开始。

    类似于《拯救大兵瑞恩》的救援开始了,几队人马穿梭在到处都是索马利亚暴民的街道,悍马车队一路遭到疯狂阻击,很快就有了第一个阵亡的士兵。救援行动步履维艰,一百多名美军士兵面对的是五千多武装的索马利亚暴民,伤亡开始加剧,第二架黑鹰坠落......Matt和他率领的部分游骑兵在第一架黑鹰坠毁处设立了防线,而第二架黑鹰被索马利亚人围攻,第三架黑鹰上的Gary和Randy中士主动请缨下去救援,再三恳请后被批准,于是乎两位在第二架黑鹰残骸上演了一幕英雄悲歌,寡不敌众的他们死得很惨,生还的直升机驾驶员Michael被俘。

    美军在城市中分散各处,两拨游骑兵队员差点误伤:

    A:"Rangers(游骑兵)?"

    B:"who?"

    A:"It's Yurek!You fucking assholes!"

    B:"Fuck!Dude,we almost fucking kiiled you!,Come to us!"

    A:"fuck you,come to me."

    还是忍不住笑了。

    夜幕降临,个队人马在Matt所设防线集合等待联合国装甲车救援,难得的平静之后是激烈的夜战,悲壮气氛再次提升,空军和地面装甲部队的支援总算将局势稳定,噩梦终于要结束了。

    100分钟枪林弹雨的积淀,当一切构成感动的因素齐备,托出写意的结尾。一夜的鏖战,盼来了黎明,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装甲车载着美军冲出了地狱之城,十几个没能坐上车的游骑兵队员一路小跑,一路抵挡着最后的零星袭击,晨曦中,蜂拥而至的索马里平民夹道“欢送”体能接近透支的大兵们,人数的反差,表情的反差,在慢镜头和喧嚣渐弱背景音乐渐起的氛围中,满是无尽的凄凉和复杂的情绪。

    而临近结束,在汉斯基墨带有杀手锏性质的配乐中,三角洲部队老兵Hoot和游骑兵大队中士Matt各自奉上一席真挚的感言,令人感慨让人动容:

    Matt:"You're going back in?"

    Hoot:"There are still man out there."

    Hoot:"When I go home,and people ask me:'Hey,Hoot,why do you do it,man?why?You some kind of war junkie?'......I won't say a goddamn word......why?......They won't understand......They won't understand why we do it.They won't understand it's about the men next to you ......And that's it......That's all it is."

    (Hoot在基地用餐之后准备跟另一队人马回城搜寻剩余同伴。)


    "‘Why are you going to fight somebody else's war,what,do you all think you'are heroes?’I didn't know what to say at the time,but if he ask me again,I'd say no,I'd say there's no way in hell.Nobody asks to be a hero,it just sometimes turns out that way."

    (Matt面对即将被送回本土的战友的灵柩)


    正如Matt在结尾所说:“Nobody asks to be a hero,it just sometimes turns out that way.”《黑鹰坠落》本不是一部英雄的赞歌,但相信每个看过影片的观众都会被这群美国军人感动:为年轻的游骑兵大队感动,为他们的率真、乐天,关键时刻不掉链子;为三角洲部队的老兵感动,为他们勇担责任,默默付出的硬汉本色;为Garrison将军感动,为那一句"Your mission is to bring them all back. Leave no men behind!" ,为他强忍悲痛跪在医院地板擦拭血迹。

    美军共阵亡19名战士,索马利亚方面一千人死亡。

    这就是文明和荒蛮碰撞的代价。

    《黑鹰坠落》,强烈推荐。
 

 6 ) 对白人光头大兵完全脸盲二刷才前后联系起来,认出些大熟脸。。。

二刷不停后退前进才认清。。 被遗忘掉的那两个,把另一个耳朵震聋的是Tom Hardy,牙那叫一个不整齐。。加上小会合的另一个,这三个前后被四班丢掉的小兵全都太可爱啦哈哈哈哈。 把半小时抓人行动逐渐演变成15小时救援行动的导火线,出糗掉下飞机的18岁小兵是精灵王子小叶子,这个全世界都知道了。。我擦一大酱油啊~当然只能算导火索吧,不管飞机晃没晃,一个新兵就上这种场面肯定又紧张又兴奋哎。。 归根结底很多原因,祖国叫你回去你非要行动做出点什么还独自行动不通知其他维和部队的将军,不肯派坦克和炮艇增援的高官,要几重联络才能确定的烂通讯等等等等。后来别国当然不太肯帮你了。 然后发现第一个死的护送精灵王子回去的三辆车中第一辆上的重机枪手,脖子中弹的那个就是烤肉以后表演脱口秀整蛊长官眉毛粘别针的那个傻兵,无限伤感了。。当通报他死掉时,被他整蛊的长官Steele,也是带游骑兵一班的,表情看着好郁闷。。他一定在后悔为什么要威胁他舔马桶。 绿巨人和越狱坏队长三角洲勇猛这哥俩还是比较好认滴。。虽说我还是比较喜欢海豹吧~但是和普通又普遍太年轻了的游骑兵们比,三角还是非常厉害~ 再然后不停泡咖啡后来和哈奈特一起抬精灵王子到饭店门口的车队,回去时被RPG波及只能回车队那边,从此和哈奈特四班走丢,只能跟着三角洲越狱坏队长一路很不情愿,因为三角猛啊主动往这儿冲往那儿冲,跑来跑去的打字文兵,是伊万麦克格雷格(后来是不是脚还伤了?),真是命大,躲过了好几发RPG。。 车队最大的长官McKnight很可爱!开完会吐槽两位C2指挥官只会高高在上500尺哪知群众要大白天对付下面精神抖擞的敌人之苦哦。然后老是在枪林弹雨中郁闷淡定的走来走去从来不中弹(后来脖子擦了一枪),车队迷路被C2指不好路通讯绕来绕去delay气得要死又无可奈何~~他最可爱了里面。从头到尾都被上面气坏了! CSI NY里的Danny就是开始班会时拿小刀削木棍的那个,对照演员表才找出来,他长的和伊万很像,我操真的长得都一样啊!! 冲进S61的两个里面直接给伤员挂水的救援兵,和哈奈特联系的那个,是摩登家庭的Phil啊哈哈哈哈哈!还玛格丽特酒~这个非常明显一刷就看出来了!看来都是些现如今的大帅哥们年轻的时候真特么的难认!哈奈特也比较明显。 被炸成两截的是给女儿画画的那个。。T^T画时和他聊天说话的就是第一架S61坠机后爬出来继续打打打中了好几枪的。看资料说第一支赶到现场的S41小鸟直升机从S61救回去的两个有一个伤重没救了,不知道是不是他,很壮烈。电影里就看到他们拖回他一个人啊。。(片尾出现了他的名字) 开始就看电视看着看着发癫痫症退出的,是神奇四侠的老大。。。。。 打篮球时对哈奈特表示极度自信,就是最后大腿中弹死在大家怀中的。。是为了出去拖背包中弹着火的Tom Hardy才死的。。三个掉队小兵一路都有惊无险啊,他可真倒霉。 哈奈特小分队医疗官,是去年美剧汉尼拔的男主。。 开始就被抓的黑胖军火商(查了居然是印度生人- -擦),演过哈利波特里那群很高级厉害巫师们里的黑大胖!那支叫什么,就是最后一部去护送六七个哈利波特的,哦对是傲罗!就是穿的很非洲的那个啊。 主动申请去救S64后来被俘飞行员的两个三角洲sniper,后来都死掉了的,其中一个舒加特,就是前面给家里电话老婆错过没接到还说几小时就能再打别睡着的那个~(另一个应该是打电话时催他的那个?)他俩是狙击手啊!是反恐特种部队啊!擅长晚上行动突击小组行动远距离狙击啊!就这么勇猛冲上去送死!早点不准去等民兵都近了才准去!指挥官都是猪啊!!快哭了 片尾Steele长官问他的属下一个腿受伤躺着的Lorenzo,他说医生说会没事的子弹穿过去了。是不久前Steele鼓励他坚持下去救援队到了。为什么片尾也会出现名字啊,为什么没有活着。。 资料说,回去后,将军为行动失败负全责,不肯派增援的议员引咎辞职,但是一点都不大快人心。

 短评

传说中的欧美男神群芳谱,AKA我的墙头是怎样在一部电影里连成万里长城的。

7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是想当作一个任务如何失败的案例来看的。。战斗场面够多,信息量还是不够全。。战争残酷狰狞自不必说,只是只有美方士兵单方面的人性化描画,至于那些发狂的索马里士兵却只是默默而生,默默而死,成不了一个相互沟通的契机。。背景音乐很不错

12分钟前
  • 暖鱼
  • 推荐

不愧是雷德利斯科特,技术和细节方面太优秀了,交叉剪辑很棒,从38分钟一直打到结尾,大规模巷战场面真实而残酷。高速慢镜、蓝绿布光和滤镜、雷导标志性的烟雾和长焦镜头等手段使影片更加凄美悲壮,属于有风格的现实主义。Hans Zimmer配乐依旧搭调。不过激烈战斗中的部分煽情对白略显刻意。(8.5/10)

1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看过最棒的战争片

16分钟前
  • |
  • 力荐

光是战争场面就长达2小时。如果说《光荣之路》是先知, 《现代启示录》是哲学反思,《大兵瑞恩》是煽情义,《全金属外壳》是人性质问,《拆弹部队》是纪实,那本片就着重于战争中的写实、残忍、暴烈、可怖、凄惨。场面调度和镜头运用都是大师级水准。8.5

19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这里没有《拯救大兵瑞恩》的煽情回忆,也没有《现代启示录》的痛苦反思,有的只是战争,真实而残酷的战争!

23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16年之后(2017年)再看这部电影,更能体会到它的伟大——它开创的现代战争片电影美学,迄今没有人能够超越。

24分钟前
  • 张小北
  • 力荐

这片儿热闹得如同我们大年三十儿的晚上~

29分钟前
  • Over5
  • 还行

电影成功告诉我们:任何正义或非正义的战争,带来的只有“残酷”!漂亮的剪辑,紧迫的音乐给了我们最真实的战争场面

32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力荐

虽然长达2个半小时的片长,但能够记住的角色却几乎没有,甚至可以说,这片没有剧情……影片想高度还原一场战役的细节并非不好,但整部片子除了不断开枪开枪再开枪,却缺少对战争本身的思考,视野狭隘。同样是讲述小部队的命运,本片的制作理念和《从海底出击》几乎相反,而这也是我不喜欢本片的原因。

34分钟前
  • [己注销]
  • 还行

经典巷战

35分钟前
  • boks
  • 力荐

发现这种突击类枪战片的翻拍总有丧尸片的气质,不怕死而且打不完。真实又恐怖的战争,弹壳如雨点般飞落。

3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很讽刺的是,艾迪德的儿子成了一名美国的海军陆战队员。

43分钟前
  • Reno
  • 力荐

只有死亡才能看到战争的结束..

48分钟前
  • 皮皮敦敦
  • 推荐

这是我看过的美国战争大片中最为经典的一部

52分钟前
  • HD
  • 力荐

货真价实枪战片,40分钟铺垫过后整整一个半小时哒哒哒哒哒几乎没停过....最大的优点是拍得非常写实,把观众带进人间地狱修罗战场,缺点也很明显,没有哪个角色是让人印象深刻的,另外此次重温才发现卡司太强悍了:欧比旺、精灵王子、汤老湿、弑君者、马洪、卢修斯马尔福、艾瑞克巴纳...

54分钟前
  • 瓦力
  • 推荐

背景乐配的超级赞!!。。动作和阵容十分强大,但是这样的战争,感觉美国多管闲事害了自己。。经典台词:不是我们想去做英雄,只是时势造英雄。PS:华丽丽的hugh是医官(就是满脸是血那个,和josh一起抢救别人的医官),orlando刚出来就坠机,ewan猥琐的倒茶兵。汗颜。。

56分钟前
  • 大魔王
  • 推荐

在经过了短暂的铺垫后,电影就进入了令人窒息无停顿的高潮;其中做得最好的一点就是对战争细节的描绘了,在如此复杂的战术地形下,能让观众最大程度地了解整个局势且不犯迷糊,无论是剪辑还是斯科特的调度,都堪称完美;但对于那些所谓为了升华主题所刻意加入的段落和细节,着实多余了些。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枪战长的让人头皮发麻!美帝永远不会在战争片意淫自己把敌人踩在脚下,美军黑鹰+地面部队依然被非洲乡巴佬游击队打狼狈不堪!黑鹰坠落后,经典的电车问题,究竟是拯救被困人质还是不让自己人送死?战争中没有人是赢家,非洲蜀黍命就是贱,美帝军人的命就是高贵!人家死了1000人没拍电影!

1小时前
  • Leon Winters W
  • 力荐

该片对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侵略索马里所造成约6,000至10,000人的死亡,其中2/3为妇女及儿童的伤亡一事闪躲不提

1小时前
  • 瑾朵朵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