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世2021

记录片中国大陆2021

主演:许烈英,王思蓉,刘子涵

导演:陶涛,张琪,秦博,范士广

播放地址

 剧照

人间世2021 剧照 NO.1人间世2021 剧照 NO.2人间世2021 剧照 NO.3人间世2021 剧照 NO.4人间世2021 剧照 NO.5人间世2021 剧照 NO.6人间世2021 剧照 NO.13人间世2021 剧照 NO.14人间世2021 剧照 NO.15人间世2021 剧照 NO.16人间世2021 剧照 NO.17人间世2021 剧照 NO.18人间世2021 剧照 NO.19人间世202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02 20:22

详细剧情

电影《人间世》由陶涛、张琪、秦博、范士广四位导演共同执导,陶涛,张琪联合监制,秦博、范士广任总策划。影片选取两位身患绝症的病人,将目光聚焦于她们的家庭,记录下她们人生最后的时光,书写了一首关乎爱的生命诗篇。电影《人间世》是一部不同于电视版的大银幕作品,秉承对生命的敬畏,以全新的主题立意,构建不一样的叙事视角与故事结构,将电影蒙太奇手法创造性融入真实感人的纪录影像,向电影中这些真实,可爱并飞扬着生命力量的人物致以最大的敬意。人间世,爱是感同身受的勇气,触手可及!

 长篇影评

 1 ) 打卡《人间世》

有一只猫活了100万次,死了100万次,可是它一次都没哭过。直到它成为一只野猫,遇到白猫……这短暂的一次生命胜过以往100万次。 这是一部记录病人和家属治病的纪录片,采用的是生命倒计时模式,让你开头就知道她们的结局,整部影片都带着悲剧的滤镜去看,但你又总是忍不住被逗笑。“遗传”“我不知道你会不会唱”,王思蓉自己剃成光头笑着子涵的光头。它又实实在在地让我哭了六七次,我喜欢里面的每个小人物,不懂浪漫不讲浪漫但会看浪漫的丈夫学着去体会妻子的浪漫,给妻子唱她想合唱的情歌,化老年妆让她见到三四十年后的自己,让她尽可能地超越时空够到更远的自己,可惜浪漫来得太晚。 妻子是位直爽坚强的女性,我一直感叹她是大女人,她很少哭,很要强,放心不下自己的两个孩子,陪自己小孩过最后一次生日的时候,眼睛舍不得离开襁褓中的小孩,知道自己哭其他人也会跟着哭就一直忍着,拍全家福的时候其他人还是哭得不行,她很坚强,还是没有哭,回医院的路上才说起这是最近最痛的一次,出院太痛了。给最大只有三岁的小孩录制视频的时候说到无法见证的成人礼、工作、结婚,忍不住哽咽、颤音、哭泣,都是她无法出席的人生重要时刻,是她没办法抵达的未来,怎么不遗憾? 王思蓉的妈妈很爱哭,自己接受采访也说医生说她是最不坚强、最爱哭的家属,她问女儿要腿还是要命的时候哭,在女儿做完手术后痛得不行的时候躲在窗帘后哭,经常被医生撞见躲在走廊哭……王思蓉被问为什么爱哭的时候说这是遗传。她尽可能地满足女儿的一切要求,说包腿就包腿,做美缝手术就做,不让她留遗憾。她说女儿去世之前给她留的话是妈妈你要坚强。她最后的画面是戴着雨披,开着麻木车,穿梭在风雨中。 子涵是9岁的小病人,她习惯了治病的生活,在王思蓉做完手术后说都是这么痛的,在王思蓉疗愈期间给她送糖,觉得嘴里有点甜会好过些,片子里没看见过她哭,她很有韧劲,回到家乡,被拿下帽子露出小光头也笑着和小伙伴玩耍。最后还期待着和王思蓉见面,小孩的世界里,最怕的是遗忘,她只是担心她还会不会记得王思蓉,王思蓉还会不会记得她。 印象最深刻的是医院里开病友跨年会的时候,王思蓉妈妈和另一个妈妈交流,说的是小孩不易听懂的话,双方点头表示了解。妈妈哭了起来,王思蓉问妈妈为什么哭,妈妈告诉她身边的阿姨说弟弟没救了。在医院里,大家都是同仇敌忾的战友,他们互相交流经验,互相鼓励,希望都能得到好结果,他们真心实意地为对方难过。台上小病人唱着《国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突如其来的病痛拆散了多少人的小小国,家不成家,又有多少家庭因此有缺憾?

 2 ) 一些想法

北影节的时候看的这部电影,映后还有主创交流。一直没有评价,因为想说的很多,想思考的很多,却没有答案。现场针对豆瓣差评向导演提问了问题,也破解了自己的几个疑问(比如过生日、扮老年妆并非剧组的设计),但是还有一些一直没有想通的地方。比如,绝对的痛苦是否能够接受美学的表达?(我有注意到烟花绽放、路边弹唱艺人的运镜,这当然是艺术的,但是我不知道如果当事人是自己,有没有心情去感受这些。现在,作为一个旁观者,是可以的,那这种感动,是一种旁观者的伪善吗?)面对镜头的时候,当事人是否会因为镜头的介入导致有一定的不真实?冲着伤疤凝视,是否会有一些残酷?其实,不存在绝对客观中立的纪录。如果想要做到面面俱到,那就根本不可能开始。这种纪录片是宝贵的记录,就这个题材来说,我觉得这个作品已经完成了它的初心。我很难忘记大屏幕上,与她面面相对的时候那种心灵的冲击。主创说,收入全部捐出。这个承诺,应该可以解答一些人的疑问吧。

 3 ) 生命如此美好,在病痛面前如此渺小

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纪录片,一开始并不知道是这种题材朋友喊我来看我直接跟着来了,开始看了才发现是纪录片,片子整体是很压抑的,特别是这种“死亡倒计时”的设计,一步一步看着他们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但是病人与家属相处的过程中,那种愉快的氛围又能感染到你,让我不禁露出笑容,这时候的笑是温馨的笑。 母女有一段我很有感触,孩子刚做完手术妈妈很想去帮助孩子去把她抬起来但是抬的太疼了跟孩子吵了起来,母亲真的太想帮助孩子了她很自责她觉得是自己没能好好陪她才让孩子得了病,迫不及待的想提供帮助,母亲看到孩子的伤口泣不成声哭的发抖,受伤的是孩子,更心疼的是父母呀。 夫妻两个,丈夫的一句话:“我不懂浪漫也不会浪漫,但我看得懂浪漫。”有人说是导演怂恿他去化的妆,不管是不是他确实感动了妻子,妻子想和他合唱,他不会但是他还是去唱了尽管唱的跑调,歌词记不住但是妻子很爱听。

我平时很少看纪录片可能我的审美仍需要提高,这部片子的评分比我给的要低一些但无论如何他让我感动,给了我思考,如果我是病人,如果我只有两个月生命我会想要干些什么,我不知道,我需要很长时间思考,对于我来说如果现在我只剩两个月生命,我会有很多很多的遗憾很多很多的不舍。

 4 ) 当苦难成为一种观赏景观

整个金红棉开展以来至今的观影过程是相当愉悦的,我还一直在跟朋友说,金红棉的选片好棒啊,每部都很妙 。

但没想到今天看到这么一部大雷。

是我绝不愿意花钱去看、甚至看到一半就坐立难安想要退场、全程按捺不住吐槽之意的片子。

身为一个哭点超低的人,我已经做好了被真实的生与死、病痛与离别这样的主题感动得从头哭到尾的准备,但是没想到他可以把这样深刻的命题讲得这么浅这么直白。我知道我应该哭但我就是不想哭。

他呈现的是符合所有人想象的得了绝症后应该是什么样的,什么时候哭,什么时候崩溃,你想看什么他就给你看什么。就是对准你会哭会感动的点猛戳。

台词全是存活希望不大、要腿还是要命,更复杂的层次我不管,我只选取符合我苦难叙事的部分。 镜头怼到当事人最痛的地方,就是要拍你哭。

更不用说我最反感的倒计时设计。

一上来刚介绍完人物就一行大字:距离xxx死亡xxx天。当时我就在心里卧槽了。 还不止一次。反反复复。每切到下一个阶段就再来一次黑底白字:距离xxx死亡xx天。

太残忍了。人为制造这种残忍来达到你想要的观众情绪。导演你到底有没有心的。

你是摆明了知道人家要死看不到最后成片所以你就可劲儿一遍遍贩卖人家的死亡吗。

我每看到这个镜头一次,就觉得很刺眼。连带着观看这个画面的我在患者面前都是罪恶的。我怎么可以坐在这里看导演这么消费你们。

而越看到后面我越觉得,这个片子的问题还不仅仅是浅和直白而已。因为到中间很明显可以发现,当事人和病人家属在镜头里是不自在的,甚至是表演的。

那对夫妻的部分,两个人吃着吃着饭,男的用普通话对老婆说,等你吃完有话跟你说,老婆说你说我在听,男的继续用普通话说,如果你只有两个月的生命你想做什么。然后对方整个人凝固了。

这他妈是人说出来的话吗? 你确定不是为了拍给镜头看而有意说的吗??

后面还有一段,男的对女的【还是用普通话】说,我一定会把孩子养大,我会把你对他们的爱带给他们的。你们家平常这么聊天的吗?

女孩子那边更是如此。 妈妈让女儿在镜头前和病友一起拍照片,女孩子各种瞟镜头各种不自在。

后面甚至出现一幕,小女孩儿说了句,讨厌死了不想让他们拍让他们滚。 然后被她妈妈打了一下。

当然这可以是病人的真实情绪表露,但这句话是出现什么地方的呢?

是在小女孩儿手术刚做完站不起来的时候,妈妈一定要让她站起来走走。然后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妈妈搀扶着女儿艰难走路的镜头。小女孩儿走得很艰难坐在那里很沮丧,妈妈对着镜头【再次用普通话】说,我一定要让她走是因为我答应她走到门口就带她出院。然后补了一句,但是她没走到。 小女孩儿情绪当时就绷不住了。

这种情况下说出的不想被拍,只是简单的因为生病所以情绪不好吗?

这种情况下的镜头,难道不是有罪的吗?

你们作为爱人、作为母亲,裹挟着病人配合你们要的表演。当然我理解这种表演可能只是身为普通人,因为有镜头对着所以不由自主下意识地进入这种状态。但导演在其中就没有任何引导的成份吗?

导演从头到尾都太过于追求对观众有冲击力这件事了,甚至感觉他在有意寻找苦难。还直接拍手术室画面给你看腿切开的过程,和把腿骨取出来泡在水里的过程。

他把镜头对准人最惨的时刻,甚至有点儿怕人不够惨的意思。

还不够惨,再说点儿更惨的话让我们哭得更惨点好不好? 再拍点儿惨的画面,诶你咋还不哭呢,好的你终于哭了。

在女孩子生命的最后时刻,导演拍了个放烟花场景。为什么要放烟花?前言后语是什么?不重要,导演就是觉得这里要有烟花。

什么都不管,上来就给你怼上女孩子看着烟花出神的场景。

然后放烟花时,妈妈说,许个愿吧,女孩子不理她。妈妈继续说,你的愿望是不是早点上学啊,女孩子继续不说话,妈妈又催促了几句,女孩子憋了半天说了一句,说出来就不灵了。你看不出来女孩子的沉默中隐藏着什么样的情绪吗?这段对话令人窒息。

以及还非要拉着女孩在镜头前跟家人拍合照,大家一起说新年快乐!女孩一脸不情愿地在翻白眼。一句话也没有说。那个白眼看得人心痛。

为什么要拍这一幕呢?噢因为这一小节的标题就叫新年快乐啊。为了拍而强行拍这一幕,女孩子也能感觉到自己只是个工具人吧。

最后的最后,刚刚显示小女孩逝世于xx月x日,然后就蒙太奇切她生前的笑脸画面,然后蒙太奇切放烟花的画面,同时大音量推煽情音乐。

你以为煽情到这里就结束了吗?这还没有完!

下一幕,黑色的画面上出现一句话:

“她并没有消失,只不过感受了一次爱的璀璨,变成了灿烂的生命之花。”

我不能屏摄不然我真的要拍下这一幕给导演钉在耻辱柱上。

是谁给你的权利来定义人家的生命?你有什么资格来评判别人的死亡、来让她满足于你所谓的悲情叙事?当事人真正的感受、真正的对死亡的体会和理解你丝毫不关心,你只关心可以放在大屏幕上的眼泪,和你自我感动的升华,你无时无刻不在想,这个观众肯定喜欢看,你到底知不知道尊重为何物?

我不行了我真的能从头吐槽到尾。也懒得为这个片子费心组织语言了。我就是为片子里的两个绝症患者感到难过。

导演从头到尾不是真正想把镜头对准她们,去关心她们的无法言说的痛苦。片子看完后我甚至不知道许烈英、王思蓉这两个本可以展现得很可爱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性格。

身患绝症的人在导演眼中不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而是被拍来博取眼泪的工具人。他人的苦难变成一种观赏景观。这太糟糕了。

同样是拍临终故事,真正的关切和贩卖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可惜这样的导演永远无法理解这一点。

 5 ) 爱的告别,能让生命获得圆满与永恒!

纪录电影《人间世》因为疫情搁置了3年,终于跟大家见面了。

相比起商业大片,《人间世》的排片和流量几乎为零,甚至可以说不在一个赛道。但对于我们来讲,电影能公映,就已经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了。因为我们打心底地希望,它能给在这特殊的几年里历经磨难的人们带去点什么,也许是能引发向内探索自我内心的契口,或是在面对病痛创伤时更大的力量。除了影片能引发的情绪和思考,作为一部医疗抗癌题材的电影,我们也决定将票房盈利全部捐献给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希望尽一点绵薄之力,能帮助到更多的中国贫困家庭的少年儿童患者。无论如何,我们都相信,在苦难与悲痛的尽头,一定还是会迎来生命的绚丽绽放。

以下,是我创作纪录电影《人间世》时的一些思考和一点小小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我在电影路演现场

当年的电视纪录剧集《人间世》,聚焦医疗民生痛点话题,双向切入医患视角,铺陈“人物抗争病痛”的叙事范式,真实触动到了很多人,也包括我,这名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的普通教员。因此,我和张琪,还有整个创作团队决定尝试从电视到电影以实践跨媒介叙事联动,从第二季开始,我们就着手从打造电影情感叙事、戏剧结构的代入感、沉浸感、制作感和离场感的角度来思考创作。

拍摄前期,我们采用了无主题、不干预、沉浸式的“直接电影”拍摄方式,记录了大约1000个小时的素材,这对于一部时长只有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来说过于庞大,我们必须首先要确立它的主题来选择结构素材。纪录电影的主题大多都是在后期剪辑中才能形成,这恰恰是电影纪录片超出创作者预设与想象的魅力,而纪录片记录真实世界“不确定性”的这个创作特性,又决定了其前期拍摄和后期剪辑同样重要。

因此,我们充分发挥了创作者积极在场的视点,透过纪实信息,去发现生活的本质真实,思考以一种核磁共振式的穿透式影像故事结构方法,既还原了现场纪实信息,又挖掘现场所蕴含的潜层各类信息,并最终赋予纪实现场之外更多的隐喻信息。面对上千小时的海量素材,纪录电影《人间世》依托长达十个月的后期剪辑工作,最终确立了影片主题——告别,并在影片开篇,用了美国外科医生阿图·葛文德的一句话:“最好的告别,不是好好地死去,而是好好地活到终了”,由死变活,一字之差,表现出了一种生命态度的转变。

摄制组在王思蓉家

作为一部医疗题材的电影,我们想通过《人间世》传达的并不仅仅是如何与患者家人告别、如何接受死亡教育。电影里,我们在试图触及更深的人性层次,试图引发人们关注人性中更普遍的情感——爱,并思考爱之根源。我知道,死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件恐惧的事,尤其是在千百年中国传统生死观念的熏陶下,甚至会以宗教的方式去消解对死亡的恐惧。尽管我们都不愿意讨论死亡,但死亡恰巧又是一种不可抗拒的未来。所以,我们明确使用了“生命倒计时”形式,让生命的流逝更加具体,用告别来解释死亡,希望我们制造的这种“代入感”能激发出更强烈、更感同身受的反向思考,用爱,活出生命的价值,来消解对死亡的恐惧。

而生命,它不正是倒计时吗?当我们认识到生命的时限,会不会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生活的每一天,它真正的价值所在?思考谁才是我们爱与珍惜的人?在创作的过程中,我的心中总是会跑出这些问题,如果你也想过,我希望在观影后你能得到一个满意或让你能充满力量的答案。即便暂时得不到解答,也能开始去探索内心,去学会爱,学会和不完美的人生痛苦相伴。爱的告别,总能让生命获得永恒。

小主人公刘子涵

纪录片的本质,其实也是在记录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之间人际交往的关系,作为活生生的人,被拍摄对象身上所发生的所有事情,拍摄者是不可能不产生情感上的呼应与互动。拍摄《人间世》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感到痛苦,抑制不住地就跟着人物的命运一起流泪、一起担忧。但同时,纪录片创作又带有某种矛盾性关系,它需要拍摄者时刻能抽离出去,若是投入太多情感,创作者可能会不够客观,但作为人,你又不可能没有情感上的参与及反应。

所以,纪录片创作,思考是逻辑向的,但表达却又非常感性,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会充满着撕扯、纠结和痛苦。我们花费了很长的后期剪辑时间,只为了能把握住客观现实素材的整体真实,并与创作者的情感表达获得某种平衡。而因为要掌握这种感性和理性间的平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其实和被拍摄者一起共同成长了,我们也被他们所迸发出的爱的勇气和生命力量所治愈了。

在许烈英告别遗言的那段故事中,作为肝癌患者,她在生命后期整个人都极其消瘦,可能是预知自己生命将至,她主动和摄影师沟通,希望给自己的儿子未来18岁生日留下一段话。这时,她已回福建老家,在一个很小的房子里,天气很闷热,她对着镜头独自录制了一段30分钟告别的素材。此时,对于一个癌症晚期患者来说,她实在已无力说出完整的一句话,乃至于每念一个字,都几乎耗尽了她全身的力气。在前20分钟素材里,你几乎听不到完整的一句话,只是看着她拼尽全力却难以表达,真的是非常痛苦、非常煎熬。

但突然间,就有那么一刻,她的两眼一下就放出了光芒,似乎生命之源给予了她某种神秘的力量,她完整地说出了一段告别遗言:希望儿子长大后,能成为一个诚实的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当时,我们被她眼里那道光芒和如此真诚质朴的愿望所震惊、感动,当时,我们就决定,一定要把这么充满力量的母爱传递下去,一定要让这个母亲永远活在中国电影的银幕记忆里。

许烈英一家四口

当你回溯这个片段,会知道她是在给孩子告别,但从另一种角度来说,其实她也召唤出人间世最美好的情感。这两个抗癌家庭都经历了生离死别,这是人生极致的痛苦,也是人生残酷的真实情境。在医学研究上,对于癌症患者及家庭有一个研究,他们都叫“创伤后应激者”,尤其是患者家属,同样遭遇了巨大心理创伤,他们生命质量减低后通常被认为是“隐匿的病人”。中国有大概5000万癌症病人,如果每个患者背后有两位家庭成员,也就意味着有1亿“隐匿患者”,他们的心理健康与精神世界同样值得关注,而在《人间世》里就展现了他们积极应对的一面,医学上称之为“创伤后成长”。

这部电影完整、真实还原了两个癌症家庭成员的“创伤后成长”,一位爱哭的妈妈“变得更坚强”,一位“不懂浪漫“的丈夫变得“看得懂浪漫”,这都是经历疾病这种负面创伤后成长的转变,他们都是生命的勇者。在至亲患病期间,他们把内心中的那份深藏着的爱的情感种子召唤出来,无论是母亲和女儿,还是妻子和丈夫,无论现实怎样艰难,他们都开启了内心爱的源泉,对死亡、对与亲人的告别这种极端的负面创伤产生了新的理解,去完成了审视内心及自我成长,这个成长其实是离开的亲人所给予他们的爱与勇气的力量。

即然病痛和死神一样都是无法抗拒的到来,那就学会与他相处,面对负面经验能激发人强大的心理弹性,在面对创伤时,能审视内心,思考自我和社会、和亲人的关系,明白谁才是最需要去珍惜的人,以鼓起勇气,去向最亲的人表达爱意乃至改变自我,实现创伤后成长。

小主人公王思蓉

疾病的苦难成为他们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超越生活的起点,也是产生爱的根源。我想,这应该是《人间世》抗癌家庭纪录电影和所有观众都能产生共情的地方。伤口,是光进入你内心的地方,当病痛夺走一些东西,总还会留下一些馈赠。爱的种子是深深埋藏在每个人的心里,被触碰到了,就请好好珍惜,去表达,去传播这份爱。

当然,我也特别尊重有的观众觉得,“我去电影院受这个苦干什么”,尤其有一些观众与片中人物有相同的经历,他们不愿意再去回溯这些伤痛。我特别能理解也尊重,乌云再美毕竟也是乌云。但举个例子,王思蓉的母亲之前其实是有点不太敢在大银幕去看这部电影,在苏州路演之前,她跟我打电话,有点犹豫害怕触碰内心的伤痛。但我说:"现在的你变得比之前更坚强了,还有什么不能面对呢?"后来,她去看了,全程在默默哭泣,但当片子结束,电影院灯光亮起的时候,她再也没有哭,而是一直在微笑,甚至路演的工作人员抱着她哭的时候,她反而在安慰,“我都变坚强了,你也要坚强”。

真的,这一刻,感觉她是真正释然了,真正放下了,在大银幕上进行观影的这一刻,她似乎才真正完成了和女儿王思蓉的告别,因为她一直在说:“感谢你们,让我再次看到她,女儿永远都会活在我心里,永远都不会分开了”。这一刻,也许也是她与死亡、和自我达成了和解。纪录片的原罪就在于,拍摄者与被拍摄对象存有某种意义的剥削性关系,当被拍摄对象无偿地将自己的私人生活贡献给公共记忆,这实际上是一种善举,善待他们更是善待自己,获得他们的认同与理解,是创作纪录片的道德前提,这一刻,我们也终于放下......

王思蓉母亲在路演现场

其实,看电影的过程,可能就是一个打开你痛苦记忆的过程,当你被共情,被触碰到那曾经的伤痛,其实它一定就早已深埋在你的心里,这种体验既是痛苦也是宝藏。当下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各种焦虑,经历过不同的负面痛苦体验,生活中也会有各种不顺,但我衷心希望,大家都能正视生命痛苦的馈赠,以召唤内心所隐藏着的爱的力量。不怕这个世界上的万难,因为爱是治愈生活痛苦与精神焦虑的一剂良方,在一个充满混沌的世界,向内去寻找爱的力量,是人类最安全可靠的选择,爱的告别,能让生命获得圆满与永恒!

 6 ) 生死轮回

外公去世前,作为非经济劳动力我没有任何发言权,很多决定都是我妈妈和爸爸做的。我不知道外公走之前是否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或许病人本人都会有预感。他和许英烈一样,有时候对治疗很积极,有时候又会私下和外婆商量身后事,告诉外婆以后节约用钱,他们俩剩下的积蓄还够她一个人过很久。我不知道应该感叹他们夫妻间的感情和信任,还是应该震撼他对子女的不信任感。如果还有机会,我想告诉他,外婆很好,和我们生活在一起,虽然吵吵闹闹,但不会孤单无依。我们这些子孙也很好。

后来我工作了,有一天和爸爸聊到这个生死大事。我问他最后想留在哪里?他说,当然是回老家。但是他应该是回不去了,村里根本没亲人,我也不可能靠自己给他修墓地,他这个愿望我是实现不了了。我告诉他,无论你最后是什么情况,我都会把真实情况告诉你。他没说话。我以为人无论何时都是希望了解自己的真实情况,做自己的主人,掌握自己身体。我在用另一种极端的方式对抗他们当时对外公的隐瞒。我以为这是新时代对待生命的方式,这是新的就是好的!吗?

这部戏对我最大地触动就是动摇了我告诉父母真实病情的决心。当医生告诉家属“你现在告知病人真实情况可能会加剧病情”的时候,我一直坚持的理念动摇了。不是说告诉他不对,而是我真的要亲自当这个“凶手”,去告知家人命运的审判结果吗?家里人走了我能承受这种自责和负罪感吗?告诉病人本人有多少是我不愿意承担,把做决定的权力推给别人?

因为这部戏我开始犹豫。

 短评

临死之前还得配合家属和摄制组拍场真人秀,导演你还知道自己拍的是纪录片吗?

5分钟前
  • 大上海红牡丹
  • 较差

以倒序的方式记录了两个癌症患者(两个家庭)最后的生命旅程。。。再一次让我坚定了我人生唯一的愿望:希望我父母有尊严和尽可能少痛苦的走完人生。送走他们以后,我什么都无所谓了。.或许,大家说的都是,有爱的人陪伴走完最后一段旅程是幸福的。但我却觉得,如若没有爱人和孩子,我大概可以无所畏惧,因为没有牵挂。.叮嘱自己:活着的时候,我一定要对我喜欢和爱的人无限好。但我不要再“爱”人了,不敢,也不能,因为我实在不够坚强。

10分钟前
  • karen.chow
  • 推荐

我们从不讨论死,除非已逼进眼前。病人和家人相处的可爱之处令人难得轻松一笑,但看到最后,整个厅都在静静的抽泣。这大概也是见过最不装的一次主创见面会。观众:“一开始我觉得拍摄是对他们的冒犯,但看完觉得,这样的纪录片有它存在的意义。人总是要面对生老病死的。”主创:“和被拍摄者的相处,一两句话很难讲清楚。拍摄结束后一年找了已故病人老公吃火锅。对方不停吃不停吃却一句话不说,吃完后抱头痛哭。原来这一年里,他都靠刷抖音麻痹自己,但我们的出现却让他再次陷入痛苦的回忆。最后,我们把他送回家,临别时道了一声保重,之后应该再也不会见了。”

13分钟前
  • 芝麻酱
  • 力荐

很多刻意安排的细节令人在观影时颇为不适,化老年妆,照全家福,一看就是节目组的安排。或许是因为节目组资助了部分医疗费用,两个家庭一直很配合,但作为观众,总觉得真相被掺水,消费苦难已经够糟糕了,消费营造的苦难尤其显得不近人情。且两个故事都缺乏新意,故事与故事之间也没有任何联结,毫无道理地剪在一起,交互叙事,割裂感太强。

14分钟前
  • 惠子
  • 较差

中国的纪录片工作者能不能不要那么刻奇,克制一下用音乐的欲望,克制一下一些大场景的使用,克制一下金句思维。请记住自己不是在拍公益广告。

16分钟前
  • 鸡蛋煎蛋煎鸡蛋
  • 还行

哀而不伤的纪录片,终点皆是死亡,终点前的灿烂和爱才是人生.

18分钟前
  • ma
  • 力荐

看过之后再看评论,觉得大家的生死观真的需要好好进步一下。

22分钟前
  • seven&night
  • 力荐

唯一值得同情的是病人,家属被摄制组裹挟在镜头前真假难辨地表演,摄制组处处设计去戳观众泪点,应了那句话,现在这些苦情片只会卖惨,纪录片也不例外。

27分钟前
  • 凯文·史派东
  • 较差

生命就像是那一场烟花,短暂、绚烂,而又美好。被那对年轻的夫妻所触动,真诚的无比令人动容,失去了最重要的人,很孤独,注定一生漂泊。但最重要的是,她们好好爱过也被爱过,一切都值得了。

32分钟前
  • 吃核桃补个脑啊
  • 力荐

電影版本最醒目的形式特征是提前宣判主人公的病亡結局,以此聲明自己作為臨終紀錄影像的性質,這樣做的效果可以討論。影片完全可以剪得再克制些,現時的版本仍有較强的電視片感,在煽情音樂中提煉出的主題金句則顯得淺薄。全片基本做成了親情/家庭片的面貌,藉以一覽世間百態和人生疾苦尚可,但論對醫療領域的問題的思考就比較有限,比如影片無一句提及看起來並不富裕的主人公家庭的醫療支出和體制保障的問題。2022年3月26日14:10於星匯光明廣場8號廳,點映。

36分钟前
  • Bork
  • 还行

这部纪录片从一开始就像是“死神的倒计时”一样,提前就宣告了拍摄对象的死亡,接下来观众们所观看的每一秒,其实都是在见证他们一步步走向生命的陨落,这种结构的编排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纪录片观看过程的“未知性”,但同时带来的情感冲击也是更直接的。片中印象最深的段落莫过于王思蓉被推出手术室,妈妈看到女儿身上的伤口,害怕得不断后退,不由自主地背过身去发抖痛哭。镜头没有直接展现伤疤的面貌,却真实地记录下一位脆弱又坚强的母亲内心的伤疤,这个镜头的份量宛如千钧之重,压得所有人都喘不过气,也避不开。其实这样的纪录片不好拍,但只要选对对象,也很难拍得难看,毕竟遇到这种事每个家庭都有太多话可以说了。整体当然是推荐的,但我个人感觉,这个纪录片太多“提炼”了,开头结尾都是那种总结好的中心思想式的金句,反而显得赘余。

38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人间世无常,花开花落时。许是如璀璨的一瞬烟花,绽放过,存在过生命无解,爱却永久爱是什么?是紧握的双手,是温暖的怀抱…愿有白头偕老,愿你我平安快乐。PS:一定备好纸巾,不然只能用口罩擦眼泪

39分钟前
  • Audrey
  • 力荐

难免要比较,一周前也看了一部搬上大银幕的所谓的“纪录片”,差别太大了,一个是主题先行、临时抱佛脚的命题作文儿,一个是扎扎实实的记录真实,相对中立客观地反应真善美。这部《人间世》我愿意称它为优秀的记录片电影,五星好评。有一点瑕疵就是结尾的部分主创还是没忍住主观强加了一些口号和煽情,以及一些意义不大的发散。

40分钟前
  • 小心和小欣
  • 力荐

男生被生病的女孩说不懂浪漫,就偷偷化了老年妆,捧着个花回来的时候,真的爆哭爆哭。活着真好,我好幸运,好幸福。相比别人真的拥有太多了,我还在奢求什么呢,健康平安,好好活着,爱你相爱的人,爱你自己

41分钟前
  • 我好挑剔呀
  • 推荐

“相爱在人间”特别跨年场点映。没看过纪录片。我泪点比较高,却还是会被打动。最触动的是那些布满在治疗日常中的细碎小事。说实话,我不喜欢王思蓉。或许是她太真实了吧,而看的时候,因为是电影,会让我总有应该艺术加工的错觉,她的故事反而体现的是在反衬她妈妈。看完会思考生与死,会想到亲人和自己。观影记得带好纸巾。

42分钟前
  • 麻团
  • 推荐

#SIFF2021 小女孩故事打四星,夫妻故事打一星

47分钟前
  • Malloy
  • 还行

妄图用生死控制观众情感的企图心太强

52分钟前
  • lonelyleafer
  • 较差

眼泪没有停过

56分钟前
  • 皮宇川
  • 力荐

今年看过的纪录片还真都不错

1小时前
  • 甄子
  • 推荐

很荣幸能够在一个小县城和七八个陌生人一起分享这个片子,所有人从电影院出来都是哭着出来的,虽然有点刻意的煽情,但这就是真实的力量吧,任何虚构的剧本都写不出这种力量,我感觉自己的灵魂都被抽走了,没有人能够写出这种感情

1小时前
  • 你读书少♂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