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者

科幻片其它2018

主演:克里夫·欧文,阿曼达·塞弗里德,科鲁姆·费奥瑞,索尼亚·瓦格尔,马克·奥布莱恩,乔·平格,伊多·戈德堡,塞巴斯蒂安·皮戈特,瑞秋·罗伯茨,马克·格拉齐尼,康拉德·科茨,梅寇·阮,萨拉米切,达蒙·伦延

导演:安德鲁·尼科尔

播放地址

 剧照

匿名者 剧照 NO.1匿名者 剧照 NO.2匿名者 剧照 NO.3匿名者 剧照 NO.4匿名者 剧照 NO.5匿名者 剧照 NO.6匿名者 剧照 NO.13匿名者 剧照 NO.14匿名者 剧照 NO.15匿名者 剧照 NO.16匿名者 剧照 NO.17匿名者 剧照 NO.18匿名者 剧照 NO.19匿名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40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并不遥远的未来2030年,为了降低高居不下的犯罪率,所有出生的婴儿都被政府强制性的在瞳孔里植入了晶片,虽然这一做法有效了防止了犯罪事件的发生,但这也意味着,所有的人终生都生活在政府的监视之下,毫无隐私可言。  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出现了一批黑客,他们能够通过高超的技术远程修改晶片所收录的影像,这群人被大家称为“匿名者”。一级首都发生的多起谋杀案让当地居民陷入了恐慌之中,负责调查此案的侦探萨尔(克里夫·欧文 Clive Owen 饰)发现一位神秘的匿名者成员(阿曼达·塞弗里德 Amanda Seyfried 饰)和这起案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长篇影评

 1 ) 散落在电影中的Shakespearean Quotes及Elizabethan References

1. Jonson被Robert Cecil抓住时反问他你喜欢看什么戏
“Oh, which would you prefer, sir RobertCecil? A pastoral? A Historical? A historical pastoral? A hysterical historicalpastoral? ”
熟悉《哈姆雷特》的人估计都会会心一笑,因为这句话简直就是剧中波乐纽斯这句著名台词的翻版:
POLONIUS
The best actors in the world, either for tragedy, comedy, history, pastoral, pastoral-comical, historical-pastoral, tragical-historical, tragical-comical-historical-pastoral, scene individable, or poem unlimited.
(Act 2,Scene 2, Hamlet)
Jonson对Cecil的嘲讽由此也呼之欲出。

2. Will看到某妓女时吟唱的诗句
But, soft! what light through yonder window breaks?
It is east,and Juliet is the sun.
(Act 2,Scene 2,Romeo and Juliet)
最著名的Balcony Scene,不多说了。放在这里究竟是在嘲讽Will还是嘲讽这部戏呢 。

3. 牛津和伊丽莎白初次滚床单后牛津为了逗伊丽莎白开心而吟唱的,实际上是出自《第十二夜》里奥利威亚的追求者和亲戚饮酒作乐时,要求小丑唱的歌。
CLOWN
O mistress mine, where are you roaming?
O stay and hear, your true love's coming,
That can sing both high and low.
Trip no further, pretty sweeting,
Journeys end in lovers meeting,
Every wise man's son doth know.
SIR ANDREW
Excellent good, i'faith.
SIR TOBY
Good, good.
CLOWN
What is love? 'Tis not hereafter,
Present mirth hath present laughter;
What's to come is still unsure.
In delay there lies no plenty,
Then come kiss me, sweet and twenty;
Youth's a stuff will not endure.
其实《第十二夜》里面最经典的情话果然还是“柳树小屋”(Willow Cabin)那段啊。BTW,这一段配上鲁特琴唱出来真的非常好听。

4. 牛津为了再次见伊丽莎白写的《维纳斯与阿多尼斯》
'The boar!' quoth she; whereat a sudden pale,
Like lawn being spread upon the blushing rose,
Usurps her cheek; she trembles at his tale,
And on his neck her yoking arms she throws:
She sinketh down, still hanging by his neck,
He on her belly falls, she on her back.

'Fondling,' she saith, 'since I have hemm'd thee here
Within the circuit of this ivory pale,
I'll be a park, and thou shalt be my deer;
Feed where thou wilt, on mountain or in dale:
Graze on my lips; and if those hills be dry,
Stray lower, where the pleasant fountains lie.
以上两段是Will念的,其实照顺序,第一段在后面,那时候阿多尼斯已经受到了熊的攻击,受伤了。

'Torches are made to light, jewels to wear,
Dainties to taste, fresh beauty for the use,
Herbs for their smell, and sappy plants to bear:
Things growing to themselves are growth's abuse:
Seeds spring from seeds and beauty breedeth beauty;
Thou wast begot; to get it is thy duty.

'Upon the earth's increase why shouldst thou feed,
Unless the earth with thy increase be fed?
By law of nature thou art bound to breed,
That thine may live when thou thyself art dead;
And so, in spite of death, thou dost survive,
In that thy likeness still is left alive.'
以上这两段是宫女及伊丽莎白自己念的。其实这两段的中心意思其实就一句话,阿多尼斯你要爱我!

5. 牛津快病逝时Jonson拿到的全部手稿,其中《夺发记》里给南安普顿伯爵的献词
TO THE RIGHT HONORABLE, Henry Wriothesley, Earl of Southampton and Baron of Titchfield.
The love I dedicate to your lordship is without end; whereof this pamphlet without beginning is but a superfluous moiety. The warrant I have of your honorable disposition, not the worth of my untutored lines, makes it assured of acceptance. What I have done is yours; what I have to do is yours; being part in all I have, devoted yours. Were my worth greater, my duty would show greater; meantime, as it is, it is bound to your lordship, to whom I wish long life, still lengthened with all happiness.
Your lordship's in all duty,
William Shakespeare.
按照电影的逻辑无疑就是写个他儿子的呗。一般都认为南安普顿伯爵是莎士比亚的赞助者,当然也不排除他们之间确实有基情。

===============Other Elizabethan References===============
1. Jacobi爷爷一开始念的那段’Soul of the Age‘ 实则是Ben Jonson 在莎士比亚作品集《第一对开本》上扉页的题诗。

2. 牛津伯爵第一次去剧场看的是Ben Jonson的Every Men Out of His Humour,这部剧被公认为Jonson最好的讽刺喜剧。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部剧中其实Jonson有好几次提到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包括《亨利四世》和《凯撒大帝》。另一部提到的戏剧The Shoemaker's Holiday是另一位剧作家Thomas Dekker(内个瘦子)的作品,而他们提到Henslowe则是当时的一个剧场经营者。当时的剧作家是没有版权一说的,写好一部作品后就被剧场以3~5镑的价格一次性买断,所以其实当时最赚钱的不是剧作家,而是剧场的股东(莎士比亚就是这么做的)。

3.Plays are the work of the devil - born from a cesspool of plague, whoredom, thievery, fornication, and heresy. 这句话是Robert Cecil对伊丽莎白说的,妄图阻止后者去看戏。似乎是出自西赛尔本人的文集,但不确定。

4.40年前首演《仲夏夜之梦》后,伊丽莎白要求牛津就“真理”即兴作诗。这首诗应该不是莎士比亚的,看风格不像,查了一下也没查到。

5.牛津伯爵所剪的“Tudor Rose”其实是一种纹章,红白两种颜色,正代表着兰卡斯特(白玫瑰)、约克(红玫瑰)两大家族互相让步、和解后的英格兰。

6.Mermaid Tavern是伊丽莎白时期剧作家们的“据点”,离圣保罗大教堂很近。在它附近周围有不少剧院,包括帷幕(Curtain)、剧院(Theatre)、天鹅(Swan)和玫瑰(Rose)。莎士比亚有没有加入他们历史上还是没有确切证据,我是比较倾向于相信莎士比亚是买了黑衣修士剧院之后才和美人鱼酒馆有了更多交集。此外,也有传闻莎士比亚和Ben Jonson 的智力对决就发生在这里,电影中显然也借鉴了这一点。

==================在电影中上演过的莎剧经典场景================
1.《仲夏夜之梦》好人派克的结束语
40年前牛津伯爵初见伊丽莎白时排演的戏剧,牛津伯爵自己扮演好人派克。历史上这部剧的首演似乎没有明确证据(虽然在环球剧场演过,但并不是首演),所以也给挺牛津派提供了可乘之机,毕竟这部剧浪漫的音乐性也十分适合在宫廷等室内场所进行演出。

2. 《仲夏夜之梦》的经典场景:驴头派克与仙后的相遇。
同样是《仲夏夜之梦》,40年后牛津伯爵为伊丽莎白献演。

3. 《亨利五世》的开幕致辞。
在电影中是牛津伯爵小试身手的一部戏。多数剧场史家认为这部戏其实是环球莎士比亚的开幕首演。值得一提的是,在伦敦南岸重建的莎士比亚环球剧场,97年的开幕演出也是《亨利五世》。
这段“开幕致辞”其实可以说是囊括了莎士比亚的一些最根本的戏剧观,所以说当看到电影用这段开幕致辞来展现当时的政治(和西班牙天主教徒的战争)时,我就呵呵后了。在电影最后在室内剧场又表演了一遍《亨利五世》的开幕致辞,但个人觉得此时更好的选择是《暴风雨》,因为莎士比亚所有历史剧都不适合在室内剧场演出。

4.《亨利五世》St Crispin's Day Speech
这段独白在二战时期经常用来鼓舞士气(虽然是对德国不是对法国→_→),不过我个人还是更喜欢不那么“血气方刚”的处理,而是更为无奈的、笑中带泪的处理

5. 《罗密欧与朱丽叶》经典的蒙面舞会场景
西方戏剧史上最著名的一见钟情,治好了罗密欧之前的相思,却让罗密欧陷入了更深的相思之中。在电影中似乎被诠释为牛津伯爵写给伊丽莎白的情诗。《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剧史上最受欢迎也是上演最多的戏剧,甚至超过了《哈姆雷特》。

6. 《第十二夜》最后塞巴斯辛/维奥拉兄妹相认的情形
《第十二夜》可以说是更为成熟版的《错误的喜剧》,最后塞巴斯辛和维奥拉的相认充满了泪水和感动,也解决的奥利威亚、维奥拉、奥西诺三人复杂的三角恋爱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奥利薇亚的演员听声音很明显能听出是男性——这是伊丽莎白时期戏剧的特色,即男性演员的跨性别表演,也是为什么该时期“女扮男装”的剧情会那么多(再变回男的会比较容易演)。

7. 《凯撒大帝》中凯撒被勃鲁托斯刺杀的场景
勃鲁托斯刺杀凯撒的经典场景,对勃鲁托斯而言,他自己是非常憧憬凯撒的,自己只是为了罗马,才不得已杀掉凯撒。
好玩的是这部剧在《哈姆雷特》中也被提及,当年演出凯撒的演员正是之后演波乐纽斯的演员,而演勃鲁托斯的Burbage之后也演了哈姆雷特。

8.《麦克白》麦克白重新来找女巫的场景
要我说的话艾默里奇选《麦克白》就是失策,因为这恐怕是和“牛津伯爵”说冲突最大的一部戏,是一部写给詹姆斯一世的、典型的詹姆斯悲剧(Jacobean Tragedy)。

9. 《哈姆雷特》里的几大场景
A. 波乐纽斯训斥奥菲利亚兄妹的场景
B. 哈姆雷特刺杀波乐纽斯的场景,还原度相当高的一场。
C. 土鳖还是不土鳖,西方戏剧史上最著名的一段独白,不多说了。这个演员念得还是蛮感人的。
可以看得出剧组为了牵强地把西塞尔家族和波乐纽斯联系起来,选的两场都是和波乐纽斯有关的场景。其实嘛,这部剧没有那么大的政治含义啦。

10.《理查三世》中理查三世著名的开场白
实在是无法理解Robert Cecil=Hunchback=Richard III的神奇等式是怎么想出来的……脑洞好大。

 2 ) 时代的灵魂,英国版鲁迅

当时看到匿名者的海报,我就立即决定要看这部电影了。
不得不说,这海报制作的太精美了。海报的画面被一个霸气侧漏的背影所占据,他身着华丽的贵族服饰,手里拿着羽毛笔,周围四溅的都是墨渍。我立即就被这个背影锁征服咯,不用看到他的面容我都可以猜到这是怎么样的一位美男子。
这个海报体现了电影的特点,复杂,华丽,阴暗。这不是一部传奇的光荣故事,而是关于一个天才的悲剧。说匿名者是英国版鲁迅其实还不是很合理,之所以这样比喻,是因为两人都发现了语言的力量,发现了语言对于革命的导向煽动性。可惜的是,抛去大时代背景,鲁迅成功了,但匿名者被阴谋陷害了。但是匿名者向我们传递了导演的思想:所有艺术都是有政治意义的,不然就成为了平庸之作。一部好的作品,要懂得启迪广大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好的喜剧。在影片开始,主人公Johnson的喜剧虽然很受欢迎,但是也是有局限的,没有产生轰动是效应。这是因为,在一开始,他的作品只是为幽默讽刺,没有思想、没有自己的意志。(Edward:Voice?You have no voice!That`s why I choose you!)而edward的作品很懂得煽动群众,启迪人民,所以可以有那么大的轰动效应。我不太了解政治,更不太理解英国历史,所以关于电影中的阴谋我就不多做阐述了。
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因为使用插叙二很有参差感,但我的感觉是,这部电影人物关系、剧情都比较复杂,使用这样频繁的切换会对剧情理解有一定的影响,稍显凌乱。
另外值得提出的是Rhys Ifans的牛津伯爵实在是太美了,这个造型美得让我有点hold不住啊。他的一举一动中透出的那种贵族气质和诗人气质让人欲罢不能啊。另外的两位英国小生也很美。总之这种复杂华丽的古典造型,实在是太和我口味了!

 3 ) 大手、马甲、小透明

有这么一个男淫,出身世家,兼官N代与富N代于一身,刚入社会就到了体制内,捧着金饭碗。虽然有种种烦恼,比如婚姻和翁婿关系处于hard模式,比如职场偷情不太成功,但无论从哪个标准来看,都算是梦寐以求的好日子。

然而偏偏,这个男淫是个文青。其实男文青历来都比女文青吃香,上可图功名下可泡妹纸(尤其到了本片就一石二鸟),但文青表达的欲望却迟迟难以得到满足。明明可以成为腥风血雨的奆奆,却顶多能在局域网里发个帖,群众在真!老虎油&总斑竹带领下前赴后继热情顶贴,但因为都是固定IP,所以势头也没办法热闹起来。

大手不是不想去各大领头论坛发文的,但一旦被跨省,后果很严重。体制培养了大手也限制了大手,成为他和众多两眼发绿的文荒读者之间的一道厚障壁。
在这种情势下,套马甲就似乎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

大手通过三次元的势力人肉到一个小透明A,让他替自己po文,然后到论坛里潜水旁观。群众很踊跃,大手偷着乐,一切挺顺利。但问题在于,小透明A本身也有点才能,一心要靠自己变成小粉红、小紫红然后朝大大巨巨进发!……然而大手的作品太牛掰了,搞得群众一提小透明A就只有大手的文。小透明A惶惑了,他觉得自己的存在被抹杀了,自己的ID已经失去了意义。于是小透明决定不干了,这时候小透明B偶然偷窥到文档传输记录,又跟A套了点话,最后利用自己的小聪明把大手人肉了出来。大手一方面被拿了把柄,一方面也觉得都是自己的文,A发B发有啥区别,于是就随B去了。

B拿着大手的文,又很会炒作拉关系,于是几炮之后,成为二次元里无人可敌的巨巨!不但人气爆棚,还开始走实体出版。A看着B各种春风得意就气不打一处来,心里想又不是你自己的文,还真把自己当成天才了!于是冲动之下打算揭穿,但因为证据不足,准备不充分,被群众拍砖、版主踢版……于是愈发苦逼了起来。

然而,到底天下没有不露风的墙。大手其实早就被体制内的对手人肉了出来,三次元又出了几档子事,终于决定AFK了。真正下线之前,小透明A怀着歉疚的心情去找大手,却得到了大手硬盘里最后的一批存文。
小透明A:我……B现在那个样子,我真的看不惯。
大手:你没什么可纠结的,要纠结也是我。
小透明A:我就不该给自己的聊天账户设定成自动登陆,我对不起你。
大手:答应我一件事,永远不要再对外人提起我和B的事。
小透明A:……我答应。
大手:A,下线前我想问问,你对我的文怎么看?
小透明A:我……我觉得,谁也没你写得好,你在我心中是最好的。

大手淡然一笑,就此正式退圈。无人知晓,无人哀怨,无人叹息,无人惦念。
写文的人去无踪,看文的人最无情。

论坛依然在,圈子不曾灭亡。文贴新陈代谢,掐架连绵不绝。后来B也退圈了,只有大手的文顶着B的ID加了精,总是时不时就有人顶上去赞。

至于小透明A,他一直没有放弃努力,后来也有了自己的老虎油,然后他真的红了。
而后来,当论坛决定给大手出版电子书的时候,A给整个文集缀了前言。

“献给我最敬爱的B。"他这样写道。

-完-

 4 ) 阅读者



由于长久以来对艺术家天才的尊崇,片中所指莎剧真正的匿名作者——爱德华勋爵痛苦而失败潦倒的人生结局,被认为是天才艺术家如使徒般的奉献。在今天这种认识十分普遍(尽管去实在经历它还是炼狱),看看影片中爱德华的自我剖白:“那些声音,我平息不了它们,是它们找上我——在我睡梦、醒着、用餐、走在长廊上时……闺中女孩儿甜蜜的期盼,廷臣勃发的野心,谋杀者的诡计,受害者的恳求……只有我在羊皮纸上写下这一切,关于他们的字句,他们的声音时,它们才会得到解放和自由。也只有在那时,我的内心才能安静,才能平息。如我没有写下那些声音,我将发疯。”


和影片对爱德华勋爵的同情一样,关于天才牺牲式的救赎,是西方中世纪以后的艺术家——并且尤其是当“崇高”一词逐渐取代上帝后——或真或假的之所必须:并依此划分出艺术的伟大和平庸。在这儿,电影并非是莎士比亚剧作的究真,虽然历史上的莎士比亚令人怀疑地同时具备惊人的艺术天才和极佳的职业投机能力。除了吸引观影注意力,这个颇具莎剧味道的传奇翻版里,触及微妙的悬疑:作为天才在世界中的秘密。秘密自然是暗色的。


暗色的喻体,是勋爵爱德华与伊丽莎白女王令人心惊的宫闱秘事。事实上秘事并不仅有,而惟在宫廷中发生才有被合法公开憎恨的秘密性;禁忌和神圣,只有在这个层面才被谈论——“莎士比亚”的创造者爱德华勋爵以爱悦的名义,深深进入的爱人既是令他心醉神迷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更是他的生母(当然他并不知情);正如他的生父当年以同样的名义播育了他,他也播育了自己和生母的否伦常的孩子。同时,在世界中“名义”之为名义的根基就被毁掉了。这个喻体含有艺术在世界中的秘密,它提示脱离了宗教教义约束的艺术是怎样自我衍生的。它提示的是:人性的某种超人性的秘密,没有理由地,以“那些声音”的天才式示现传唤了爱德华,而爱德华也没有理由判断,他对“那些声音”的倾听究竟是否如他妻子所说:“你被恶魔附体了”。“就连希腊戏剧也无法与之相比”——片中癫狂了的观众曾经这样赞美莎士比亚的天才。秘密超越了时代,超越了价值,超越了判断。


最后“不再思考文学”的阿尔蒂尔.兰波,曾经就如何成为一个诗人发表意见时说:“他成为超越所有人的伟大病人,伟大的罪犯,伟大的被告——以及最大的知者!因为他深入到不可知的事物,即使他发狂到最终失去了对他想象力的理解,可他令人满意地看到了它们!当他跃入从未听说过的和叫不出名字的事物中时,让他毁灭吧:其他的可怕的劳动者们将从那儿走出来;他们将在别人毁灭的地方开始。”世界对待天才的态度与天才耸人听闻的表白相当匹配。比如片中王朝重臣塞西尔对引起欢呼的戏剧(乃至艺术)一直怀有戒惕之心,尽其所能地,他以上帝的名义驱逐并消灭戏剧。塞西尔的理由是,戏剧拥有一种难以引导的激发人心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轻则造成偶像僭替,使人们忘记上帝和上帝交给他们的事务陷于狂思;重则被人利用诱发现实变乱。神权的秩序,王国的稳定及其利益大于一切。故事起先,爱德华让小有才华的剧作家本.强森署名自己的剧作并将它上演,并非仅因成为剧作者辱失爱德华17代牛津勋爵、英国的掌礼大臣身份,而是本那“小小的喜剧”对伦敦塔而言颇有政治的煽动,爱德华感觉到了某种相似:某种力量行使的契机,突破外在于他内在听觉的恶的现实。对搞不清艺术与现实关系的本,爱德华讽刺道:“所有的艺术都具政治性,否则它就是装饰,所有的艺术家都有话要说,否则他不如去制鞋。”实际上这与勋爵的艺术剖白并不矛盾,既然是“那些声音”绝对的召唤,这样的力量无论如何都要像改变他一样去改变他所面对的世界。历史中塞西尔们的警惕不是空穴来风,天才艺术家都是暗中的(异教的?)摩西。


对于塞西尔,具体的俄狄浦斯式的欲望及乱伦并非最大恶(他在影片故事中较合适地处置并掩护了宫廷内所有的乱伦后果),最大恶是以“超人性的秘密”去消禁忌,去消塞西尔们看护的善恶的秘密瓶塞——禁忌着世界中所有匿名力量的秩序之瓶(秩序之瓶甚至宽容不违反秩序的各种恶)。爱德华企图打开它,通过艺术,“Word”,爱德华勋爵用这个词所赐予他的力量——并向世界释放这种匿名力量——拯救他不可能被世界所标记的后代。这里可以罗列一大串天才名单,他们大都带着这个世界的道德耻辱印记,世界就是天才与塞西尔们互相仇恨并杀戮的战场。影片中,群众在爱德华勋爵的既是儿子又是兄弟的“毁灭的”剧场走出来,他们相当确信自己的感动,毫不啻于直接倾听到“那些声音”的爱德华。他们不顾一切地冲到了街道上。但是悲剧并不在于他们最终被塞西尔的炮弹炸成肉块飞向天空——莎剧已经写出这一幕(今天学者们确凿地证实了20世纪后的人们就是漫天飞舞的肉块);悲剧在于这些命定的阅读者,以前是上帝的,之后是天才的,再之后是宫闱秘事和炮弹的阅读者,和电影中欺世盗名的其实叫做“威尔”的,不甘于剧场三流演员身份的现实界一流演员莎士比亚一样,他们不会书写。


在后来浪漫主义时期的鼎盛尾声,T.S.艾略特警告浪漫过了头的阅读者说:“(人们)因诗歌的感染力而在心中产生的一种情感状态误认为是诗。这种情感的状态仅仅是他本人情感的一种放纵而已。”他还说:“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自然,只有有个性和感情的人才会知道要逃避这种东西是什么意义。”天才的艾略特在这儿似乎十分塞西尔,但并不奇怪,没有塞西尔,就没有伊丽莎白44年最强盛的英伦历史,也就没有给它的反面——爱德华的“天才”式的存在可能。“


没有艺术家的时代,有不具名的工匠。他们的制作必须依附于诸如——教会代表的上帝意志,唯一的具名是神名(在更早的希腊时期,技术工匠的身份是奴隶,他们为城邦为神庙及所有的集体意志服务)。在制作中手艺人发挥出的“天才”般的自我意识,也要或真或假地以神的名义获取人们和自我的认同,没人可能搞清那些伟大的制作究竟是来自制作者的天才还是神的恩赐。而《匿名者》所讲述的故事,正好发生在艺术家身份独立,要开始独自聆听属于他自己的上帝的时代,“天才”被具名,神在他身后若隐若现(据说莎士比亚的著作的阅读需求在当时已和《圣经》同等)。有研究说,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中的伟大人性觉醒,某一方面也是由于艺术的资助者身份发生改变,从教会、行会变成新兴经济个体(国王或者贵族或者资产阶级)的资助——想想莎翁的“威尼斯商人”吧,简直叫人又恨又爱。所以并不难理解,爱德华勋爵的经历在这个脉络中展开之时,电影中的艺术家为什么会由三个部分组成——其实几百年来,每个我们熟知并喜爱的伟大的天才艺术家都具备这三层结构,缺一不可——倾听者,信使以及表演者。这是“威廉.莎士比亚”三分式的艺术家的在世界中之名,它促成了或完全呼应了不会和不能书写的阅读者迫切的需要。

 5 ) 俄狄浦斯成了莎士比亚的袖口花边

灾难片导演终于对英国国粹下手了。还好年代久远,莎士比亚无论是谁都不足以造成一场灾难。不知将来是否有人会质疑红楼梦与曹公的亲子关系。东方的这片大地,容得下一阵清凉的小风吗。小风刮过,连落叶都卷不走,连土缝都侵不进,真正巍峨的东西永远屹立不动。现在韩寒的事件还在续着。在过去,任谁也不会想到今年会生出这样一场浩荡且荒唐的大灾。灾至每一个因此事而将“文字”抛之脑后的人。人类历史那么长,有那么多美好瑰丽的文字供我们阅读,我们何须要把眼力心力和时间耗费在观摩一场无意义的笔战上。文字当与其它艺术一样纯粹。无论一个人的立场为何,都不应失去面对文字的敬畏之心,更不能使用它去实现自己的恶意。
是吧。
怎能忍心呢。

偏题了。
还是说回电影。

本片中的牛津伯爵对文字的真爱最动人。他仿佛是在文学缪斯的怀抱里奋笔疾书着。剧作落幕,他落款,他不在乎莎士比亚是谁,也不在乎自己是谁。观众的反应令他的眼泪滚烫,这温度,足以温暖他。无需再从别处寻得更多。
Rhys Ifans天生一对沧桑温柔的眸子,再愤怒,眼睛里的光都锐利不起来。他的举手投足同样圆润。一个人对世上的某种存在抱有谦卑之心,便会使其自身酝酿出温良柔软的气质。这气质是吸引人的,并与智慧同调。他恰巧是牛津伯爵最适合的模样。

再说女王。我见过那么多版本的伊丽莎白一世,心中挚爱依然是凯特·布兰切特。本片中的女王年轻时浮华了一些,色艳情浓,年老后色衰情却更浓。她是一个一惊便鹊起的女人吗,女王毕竟是女王,‘女’字占一半,怎么能把后面的‘王’字彻底弱化了呢。

还有,那些这些的高贵英挺的男子们居然都是她的儿子,这个创意太惊悚。牛津伯爵成了母子乱伦的俄狄浦斯王,只是没有在得知真相后刺穿自己的双目,没有走向地狱。他一路罪恶着。或许是为了使这个角色更丰富,从写作到乱伦,本片的编剧让他罪恶到了万劫之底,并且每一项罪孽都指向伊丽莎白一世。而这个女王却被隔断在真相之后,都没有机会用一尺白绫了解自己。她在这个点上并没有因此而饱满更多。
所以觉得,有点多余。何必染指戏剧之源的古希腊精粹。创作者还是要有舍得放弃多余创意的勇气,无论它灵光一闪的时候多么惊艳。

总体来说,主线不够厚实。莎士比亚的真伪终究成了噱头。什么宗教,什么宫廷,什么爱情,都如花似叶地长在一根脆弱的枝茎上。这枝茎脆弱得仿佛是另一片狭长的叶子。大家都摇摇欲坠,经不起风浪。
所以这又是一部终将被时间风干的电影,当观众们还在匆匆拾起被大风刮落的帽子的时候,它就已经只剩下干裂的碎骨头了。

 6 ) 时代的灵魂——莎士比亚与匿名者

这部电影内容讲述的是野史,请一定要记住。 同时不可忘记的是莎士比亚的文字,以及凝结成文字的那些个时代的灵魂。

先简单回顾一下电影的情节:整部电影在描绘英国皇室权力斗争的同时,插叙了年轻时伊丽莎白和牛津伯爵爱德华的乱伦往事。抛开乱伦不说,年轻的爱德华真可谓是极品才俊,不仅帅气而且相当具有文学才华,也因此俘获了伊丽莎白女王的芳心,成了伊丽莎白的情人。这还不止,他俩还生了一个儿子——南安普敦公爵。为了稳固年轻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遮盖这个丑闻,时任首辅大臣威廉姆斯·塞西尔Williams Cecil(大卫·休里斯 哈利波特迷应该很熟悉这个演员)就建议女王离开年轻的爱德华并保守他俩儿子的这个秘密。

但无论权力再怎么任性,都无法掩埋牛津伯爵爱德华那高尚的灵魂。

影片中年轻的女王与其到了暮年不同,是一个非常体察民情的领导(这里也说明了脱离群众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只会让当政者被蒙蔽在奸臣之中),经常会出现在草根群众当中观看舞台剧。舞台剧不乏揭露现实黑暗,嘲讽当权者的情节。而女王是这么说的:“假如舞台剧真的罪孽重大,那我祈望自己直到生命的末期才找到救赎。” 是啊,年轻的爱德华也是那么一个犀利、对社会充满热情和爱心的人,他和女王能走到一起也是因为他俩都一颗真诚热烈的心,不似首辅塞西尔Cecil世家那么心狠手辣。

老年的爱德华,把皇室里的斗争、百姓的疾苦都算是看透了。他写了许许多多的舞台剧本,却都一直找不到机会发表。他心中的热情,他所认为的社会上那些个好事坏事,都一直被压抑着。直到偶然的一次演出的成功,使得他重新振奋起来,在幕后支持一个叫本琼森的菜鸟剧作家不断地对自己的剧本进行商演。慢慢的,爱德华的剧本就变成了莎士比亚的剧本,爱德华试图借助文字的力量重新唤醒伊丽莎白女王年轻时的那种明察秋毫。这有点类似通过发动宣传战鼓动民心向女王进谏,但这时,本·琼森出于心里不平衡又或者是喝醉了,傻乎乎地去告密,被塞西尔Cecil设计陷害了那些忠心之将臣。

最后,爱德华原谅了背叛他们的本·琼森,因为他知道本这个人的灵魂还是干净的,哪怕一时糊涂做了错事害死了那么多人,可还是值得信赖的。于是在临走前,把所有剧本,包括新作的《李尔王》都交给了本·琼森。

看着爱德华那么高尚的灵魂都活的那么苟且,我感到真的很心痛。就如同一句话——人间正道是沧桑。要坚持一件对的事情真的太不容易了。其实不管这段历史究竟如何,莎士比亚的剧作也都反应了那个时代的种种。只要我们的记忆中仍有莎士比亚的文字,那么,我们就永远记住了那个时代最高尚的灵魂。

 短评

阴谋论!乱伦!

6分钟前
  • 星月日
  • 力荐

一部试图用颠覆莎士比亚来赞颂莎士比亚的影片。只要气息尚存,文字依旧,他就会被世人永记,因为他所塑造的那些活生生的丰碑……

9分钟前
  • BIG-O
  • 力荐

三星打底,虚构故事与《莎翁情史》相抗衡,就像豆友所言胜在黑历史和乱伦。一星给画面,《巴里-林登》丝绒般的烛光令人动容,外景处理则如特纳画布上的雾蒙感。

14分钟前
  • somnambuleNRR6
  • 推荐

真是拍得不错,这种忤逆历史/冒犯粉丝的题材,居然能拍得这么动人心弦,导演的功力不容小觑。许多场景都很值得品味,尤其不少远景更是美轮美奂。道具服装很有味道,人物心理的推敲很细腻,而故事本身也扣人心弦。但是到底有多少人会信莎士比亚是个鸠占鹊巢偷窃别人成果的小人呢?至少我看完有小动摇。

1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最后20分钟一直在飙泪 然后惊讶的发现自己一点不恨驼子了

22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2012年看2012的导演怎么把莎士比亚给灭了...方韩之争的时候看这片子真应景啊!不待见JCB这个小金毛,看看人家中年牛津伯爵多么妖孽,被Rhys Ifans叔的眼线和贵族范儿彻底秒杀, 私心多加一星!秒杀的直接后果就是隐约开始质疑莎翁,还跑去研究了各种质疑理论。颜控就是没原则,我森森的鄙视自己!

26分钟前
  • 弥呀
  • 力荐

咱们也拍部《关汉卿》吧!

31分钟前
  • 透明
  • 推荐

莎士比亚这棵树太大,招风也很正常,你大可以不在乎这个故事几分真几分假,但这绝对是一种引人入胜的好故事,一个莎士比亚式的乱伦悲剧。阴谋论的故事,一场人性的暗斗,除了优秀的剧本,影片在技术上同样优秀,特别是特效制作出来的伦敦外景和泥泞的街道。故事真假无所谓,导演还拍过2012呢!★★★☆

3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不管各方理论历史真相是如何,片子本身实在是太成功了!Emmerich真的是一切为成品服务(好像是他要加入prince tutor这条线的,本来剧本里没有)。看好之后我对Oxfordian Thoery异常感兴趣,就跑去听了很多编剧的采访……然后我觉得这人应该是好莱坞most annoying screenwritr。算了,作品和人要分开看

36分钟前
  • bayer04
  • 力荐

视江山如浮云,只求一生艺术抱负,可惜生错年代,诸多名著蒙其出身本相。宫廷阴谋、乱伦爱情,加上莎翁作品的万古流传,反衬一个可怜的文艺范。

39分钟前
  • Louis
  • 力荐

这么多评论,就没有一个人把这其实是个乱伦电影这件事说出来……太囧了……

44分钟前
  • 水女
  • 还行

这位老兄的大部分电影都在2小时以上,不过娱乐性都还挺强。上联:莎士比亚小剧场;下联:宫廷纷争大舞台;横批:乱伦皇家。

45分钟前
  • tintin76
  • 还行

其本身也如诗歌的叙事。

47分钟前
  • 猛猪卧荒丘
  • 力荐

电影有新意,而且剧本也很有特点。导演不仅敢于以也是传闻来拍摄伊丽莎白一世的王位传承,更敢于把莎士比亚描写成一个三道贩子。

50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力荐

关于莎士比亚的真相探讨了好多年了,除了牛津博士、马洛、培根等人也被视为莎士比亚的真正作者。影片用了很多插叙的内容告诉我们牛津博士为什么不愿公开自己,且让莎士比亚钻了空子。莎士比亚则是十足的自私虚伪狡猾小人,呵呵

5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让人舍身忘死沉迷其中,全情投入无欲无求,这大抵是传统戏剧在最初给他的创作者以及受众带来的最大乐趣。罗兰再将此带入到宫廷缠斗的全景中,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大时代造就了人们渴求观赏美学的崛起,又在与世俗禁忌的拉扯中引申着快感惯性。这片子要是想在当下找一个病毒营销案例,那就是韩寒事件了

55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推荐

电影拍摄本身亮点不多,前后穿插剪辑与演员变化使叙事的连贯性大打折扣,且并未增加故事本身的悬疑色彩。但对莎翁作者论悬案而言,这是一次精彩的视觉论战,尽管过于戏剧化,但疑点与相应推理的展示合乎情理,对语言魅力的刻画也称得上可歌可泣。

59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热爱摧毁世界的罗兰.艾默里奇这次试图摧毁大文豪莎士比亚的名声,不过故事的主线发展到最后,爆点已经不是莎士比亚是否是欺世盗名的卑劣小人,而是这背后的那些惊心动魄的各种宫廷争斗,爱情和凶杀。

1小时前
  • 青貓
  • 还行

敢情莎士比亚是个公用马甲呀,呃……

1小时前
  • JulyChan
  • 还行

看这个剧的纠结之处就在于,不看剧透你会如云里雾里,看了剧透你又会觉得索然无味。关键字是:乱伦、颠覆、仇杀、诗与戏剧。

1小时前
  • 薇羅尼卡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