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上

战争片大陆2005

主演:王伍福,卢奇,梁家辉,刘德凯,李幼斌,陈姗姗,李树生

导演:韦廉,沈东,陈健

 剧照

太行山上 剧照 NO.1太行山上 剧照 NO.2太行山上 剧照 NO.3太行山上 剧照 NO.4太行山上 剧照 NO.5太行山上 剧照 NO.6太行山上 剧照 NO.13太行山上 剧照 NO.14太行山上 剧照 NO.15太行山上 剧照 NO.16太行山上 剧照 NO.17太行山上 剧照 NO.18太行山上 剧照 NO.19太行山上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46

详细剧情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后,华北危急。国共合作的背景下,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在总司令朱德(王伍福 饰)率领下东渡黄河奔赴前线抗战。山西实权人物阎锡山面对“国、共、日”三股力量颇为头疼,提出“守土抗日”口号,在民族大义的影响下,于形式上支持八路军抗日。朱德筹划于日军进犯山西的必经险地平型关截击,115师师长林彪临战指挥出色,成功击败板垣师团,史称“平型关大捷”。同时八路军用灵活的战术亦减轻了国军战场的压力。不久日军以优势兵力、装备围攻太原一线,蒋、阎战略判断失误,正面战场接连失败,八路军转入敌后根据地建设,自此拉开了军民抗击日寇的伟大事业……

 长篇影评

 1 ) 太行山上

                   烟火流云亦纷飞,
                   刀枪壕站壮士危。
                    我心勿为黄尘染,
                    魂留太行至此回。

 2 ) 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我是看不懂片子的音效以及灯光,也不懂那些专业的电影理论。总之我认真的看了这部片子,它一度让我热血沸腾,让我有想为祖国而战的冲动。我仔细看了很多微小的镜头,就觉得导演无不例外的告诉着人们,革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不是伟大的英雄一个人在作战,它是革命者每个人的义务与追求。
  镜头一:115路军队与坂垣军队抗衡时,当一个共产党被日本人刺杀时,从刺枪穿过身体的镜头到下一个镜头他坚毅的脸,然后他决心用最后一股力量与日本人同归于尽。对于一个共产党来说,他的死并不重要,重要的事是否能让对手也有所损伤,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目标与最终的目的,他们要让日本人离开自己的土地,不能让他们再继续迫害自己的兄弟姐妹。战场上,硝烟弥漫,战士们还喊着冲啊。
镜头二:林彪团队打败坂垣军队时,战士们回到队营,站好军姿,林彪在上面讲话,此时并没有觉得林彪讲话时有多么伟岸与英姿,反而是镜头略过战士们的脸庞,有的沾满血迹,有的缠着纱布,那坚毅而刚强的脸庞,更让人觉得战争是多么令人痛心。这些留下的战士是可以继续,但那些死去的却要长眠,但战士是愿意为祖国而死的,因为他们不是为自己而活,是为了国家,是为了兄弟姐妹以及自己的家人。
 镜头三:为了找到日本俘虏,共产党派人找活口,并带人去为其包扎。刚找到一个残余的活口,正在为他包扎的霎那,日本人拿起刺刀将其刺死。她的帽子掉了下来,飘逸的长发令我震惊,原来是个女孩子。是的,性别是上帝赐予的,但并不代表女孩子就不能为祖国尽一份力。女孩子也是可以上战场的,也是可以在祖国需要的时候献出生命的。
 历史的名册总是记录伟人的名字。但是,没有一场斗争是革命领导者一个人完成的,每一场战争,都是无数条生命做好为祖国献身的勇气而换来的。真的不是他一个人在战斗。

 3 ) 关于影片里日军拼刺刀退子弹的真正原因

     日军在白刃战前先把子弹退掉然后拼刺刀,是一个怪异而引人注目的战术。说起来这是其步兵条令的规定,在热兵器时代,这一规定因为看起来迂腐而令人困惑。然而,它决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也不全是捍卫“武士道的尊严”,而是日本军队根据实战检验做出的结论,这和日军的兵器,作战特点是相吻合的。

    日军在白刃战前退出子弹,是指双方开始班以上规模近距离格斗的时候,而不是只要一准备肉搏,冲锋的时候就退掉子弹,那纯粹是自杀行为。
  
    当时各国军队在冲锋的时候不但不能退出子弹,而且整个过程中要全力射击,尽量压制对方火力。比如军事作品《亮剑》中,就有这样一段真实的描写:随着最后一批手榴弹的脱手,伏在坡下的突击队一跃而起,疾跑中20挺轻机枪同时开火,组成密集的火网,日军工事在密集的弹雨下被打得烟尘四起。在爆炸后残存的日军士兵又恢复了强悍的本色,他们嚎叫着还击,面无惧色。八路军突击队员们不断倒下,后面的候补射手又迅速补上,双方杀红了眼,有些日军士兵杀得性起,竟毫无遮拦地端着刺刀从工事中跳出来迎着弹雨进行反冲锋,但顷刻间被打成蜂窝状,短短30米冲击距离,李云龙的第一突击队的机枪手们全部阵亡,无一生还……

战争是残酷的,日军对这一点的认识和其他国家军队并无区别。事实上太平洋战争中,无论塞班还是冲绳,日军发动步兵冲击的时候,都是一边射击一边前进,并且把轻机枪手放在一线,以增强压制火力(因为一线日军一直没有装备冲锋枪)。
  
    这倒不太用担心误伤自己人。二战中,步兵冲击的散兵线即便以所谓“密集队形”发动攻击,其队形也远比冷兵器时代松散,士兵前后重叠的概率不高。真正采用那种传统意义的密集队形,冲击的效果往往很糟。比如瓜达尔卡纳尔日军对“血岭”的密集队形冲击,中国军队在忻口会战中对1002高地的强袭,过于密集的队形,造成己方后方人员的武器无法使用,而对方的武器命中率则大大提高,徒然增加自己的伤亡。
  
    根据日军自己的统计,在白刃战开始以后,保留步枪子弹造成的损失比收获更大。明令白刃战开始后子弹退膛,正是依据这个判断。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两个:
  
    第一,日军使用的步兵轻武器性能限制。
  
    日军的制式轻武器,最典型的就是三八式步枪。它继承了其前辈村田式步枪的特点,那就是弹丸初速高、瞄准基线长、枪身长。这样的特点使三八式步枪射程远,打得准,也适合白刃战,不但日军喜欢用,中国军队缴获后也喜欢用,战前还从日本进口过一批。但是它也有缺点,因为弹丸初速高、质量好,因此命中之后往往易于贯通,创口光滑,一打两个眼,对周边组织破坏不大,在杀伤力上不如中国的中正式步枪。白刃战中,这个缺点更为突出,因为白刃战中双方人员往往互相重叠,使用三八式步枪,贯通后经常杀伤自己人。而且,由于贯通后弹丸速度降低,二次击中后弹丸会形成翻滚、变形,造成的创伤更为严重,而仅受贯通伤的对手未必当场失去战斗力,仍然能够反击!在二战中国战场,因为装备和训练的优势,日军人员损失与中国军队相比,达到1:4甚至1:6的水平,而且日军处于人员劣势。因此,使用三八式步枪在肉搏战中开枪射击,因为误伤造成己方大量减员,显然是赔本的事情。
第二,日军对白刃战的战术认识。
  
    白刃战中,日军标准的刺杀准备姿势为一手握前护木,一手握枪托前段弯曲部,枪托稍下垂在支撑腿侧面,半斜向面对对手,刺刀尖略与眉平。这样,枪从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护住颈、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问题是如果摆一下这个姿势,就会发现原来这样一比划,枪口根本就不是朝向对方,而是朝向斜上方的天空。因此,格斗起来,射击的机会很难比突刺的机会更多。而如果作射击准备,手指必须放在扳机上,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问题,一,只要双方武器一相交磕碰,就会走火;二,手指不能全力握枪,影响了持枪姿态,拼杀中使不上全力。另外,三八式步枪太长,转动枪口瞄准对方的力距也长,如果对方不是出现在正前方,转动枪口的时间太长,可能枪口还未到位,自己已经被刺倒,这时候使用枪托进行打击无疑是更为方便的作战方法。可见,日军白刃战中能够有效射击的机会很少,保留枪膛中的子弹,取得战果的机会微乎其微,反而影响了肉搏动作的质量。
  
    这才是日军在白刃战前枪弹退膛的真正原因。
  
    无独有偶,发现在白刃战中射击得不偿失的并不是日本一家,中国军队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中国军队没有白刃战必须退掉子弹的条令,但是西北军部队广泛在白刃战中使用砍刀,实际上也是主动放弃了射击的战术。因为不可能一手挥大刀,一手拿一支步枪射击。当然这也是因为西北军出身的部队刀法独到,是当时唯一在白刃战中可以占到日军上风的中国部队。其他部队,包括八路军,刺杀技术与训练在二战前期都远不如日军。因此即便容易误伤自己人,也要保留格斗中开枪的战术,以达到“几条命换他一条命也够本"的目的。这里面,中国军队的枪支质量较差,弹丸初速低,近距离击中后往往留在对方体内,杀伤力反而更大也是一个原因。顺便说一下,西北军的刀法脱胎自军阀混战时期的李景林部,独成一家,专破日式白刃战拼刺术。具体的刀法其实只一招,出刀的时候刀身下垂刀口朝自己,一刀撩起来,刀背磕开步枪,同时刀锋向前画弧,正好砍对方脑袋。其威力在于挥刀的同时荡开对方武器,因为和劈砍是一个动作,对手来不及回防就中招了。日本人怕大刀队,并不是一般的宣传,而是确有其事。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军队和日军交战中表明,如果双方都使用轻武器,受过良好训练的中国军队并不亚于日军。比如众所周知的四行仓库之战,日军久攻不克,并不是谢晋元团长有三头六臂,比别人更为善战,而是因为四行仓库三面临租界,日军不能使用重型武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战斗力几乎没有差别,日军在侵华战争中的优势,主要在重武器。
  
    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也发现同样问题。美军的冲锋枪枪身较短,白刃战拼刺刀吃亏,最初近战中往往用长点射弥补其不足。日军实施夜袭等行动时,多为奇袭,使美军来不及用密集弹幕将日军切断于战线之前。一旦进入混战,没有经验的士兵用冲锋枪扫射造成的己方伤亡往往比敌人造成的还大。在贝蒂欧,美军指挥官肖普上校曾经威胁如果有士兵再乱开枪,就把他的枪扔到海里,而且从此再不发一颗子弹。
  
    美军通过总结,认为白刃战中最好的方法是用手枪对抗日军的刺刀。
美军在实战中证明手枪在白刃战中作用最好。它的长度短,可以轻易转向任何一方射击,射击姿势也可以五花八门,装药少,即便近距离击中第一个对手后也不易贯穿击伤后面的自己人,而威力范围远超过刺刀。至于装弹,如果弹仓子弹都打光,还有刺刀逼过来,那就只能认命了。不过,美军制式手枪填弹七发,等于有连发七刀的能力。而一次白刃战中很少有人能有机会连发七刀,这个概率太低了。
  
    大概唯一略显不重视白刃战问题的就是德国人了,这和它的战术运用和装备有关。德军进攻特别重视装甲部队的快速突击,防御重视工事和装甲部队的配合,近战的机会不是没有,却多发生在狭窄的工事、建筑里,比如斯大林格勒会战。这时,德军多用爆破、扫射来清除敌人,比用刺刀的机会多得多。这样,就被德国人总结出了“冲锋枪加手榴弹打近战金不换”的真理。其实,德国人不是不能白刃战,他们更擅长在狭小空间用匕首、工兵铲等武器解决问题,《拯救大兵瑞恩》里面就有这样一个镜头。
  
    至于八路军,拼刺刀开枪就纯属一种有预谋的标准战术了。当双方队列接近,准备肉搏,即将接触而还未接触时,八路军会突然来一次齐射然后再投入白刃战。由于这次齐射距离近(约在10米之内),目标密集 (对方也在准备肉搏),且日军初期全无防备,非常有杀伤力。而且,还可以起到鼓舞己方斗志,震慑敌军,扰乱敌人队型的作用。
  
    白刃战中,八路军战士还常在双方对定之前,抢先朝对方大腿开一枪。这样做的好处是:由于距离差一点,敌方的刺刀还无法攻击;子弹穿过对方大腿,就钻入地里了,不必担心误伤。最重要的是拼刺刀属于需要全身配合的高难"运动",如果日本兵大腿中上一枪,步伐不灵,那基本上只能任人宰割了。
  
    而且八路会利用鬼子退子弹时暴露出的破绽。
  
    什么破绽呢?要知道三八大盖其实是一种最不适合拼刺刀退子弹条令的步枪。中国士兵用的中正式(国民党军)、八一式(共产党军) 步枪的弹舱底盖是可以打开的。需要时,打开底盖,就可以一次退光所有子弹。而日本的三八大盖的弹舱底盖是固定的,想退子弹,只能反复推拉枪栓,将子弹一发一发的退出来——这要是直拉式枪机,可能还快点,可三八大盖用的还偏偏是回转式枪机…… 于是,往往子弹退到一半,八路的刺刀或者鬼头刀就已经招呼上来了。
  
    白刃战,随着军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已经逐渐退出今天的战场。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日本自卫队,还有白刃战训练的课程,在日本有的时候可以看到,问题是这种训练已经活像慢镜头表演。练习的时候放音乐,日本自卫队员举着枪在头上像舞蹈一样比划。大概他们也明白,自己使用这种武器的概率很低很低吧。

 4 ) 军训神片

太行山上
剧情5.5
不要问我为什么看这种电影我在军训 非常可怕的就是拍到最后国民党日军全都在推崇讚赏敬佩共产党。。这也是电影非常了不起的一项事业吧。。然后其中有挺多现在觉得很刺眼的情节 比如说明明已经下令天气不行 不能再行军 为了表现八路军英勇又善战 非得上 然后死伤很多还觉得很光荣 如何来说人就是国家 救起一个就是救起国家 为了国家这种社会契约去本末倒置将人不当人看 我觉得长大了这种价值观我是不接受的 我可以接受战士为国捐躯 为了打赢战役哪怕在不安全的情况下也要行军 这样而死 但是我没办法接受把这种行为大为歌颂为其骄傲
表演6
犹豫挺久手撕鬼子已经扣分挺多 基本上人物刻画都是及其脸谱化 好人就是好人 坏人就是得摔跤得敬佩好人 这种简单粗暴的分工取决于这部片的类型性质和用途 也更取决于演员的演技 不能说没有发挥空间 但是演成舞台剧的夸张感我就真的接受不了了
娱乐5
每打赢一个战役全院鼓掌一次。。。这是我们坐在操场上唯一的娱乐了 噢 还有和黛安娜(不记得片里叫什么)的离别敬礼。。。不亲她去暖小士兵的掌心 首长真是令人敬佩!

 5 ) 缺乏节奏感的,太行山上

主旋律影片是应该有主旋律影片的样子的。宣传分为几步走,最高领导人的光辉形象一定要照顾到,中层领导上令下达的优异指挥一定要顾及到,底层群众的淳朴配合一定要嘉奖到。关于电影语言上形而上的宣传工作,观众还是可以予以理解和不太苛求的,趣味性历史性公正性拍出来其他的一切元素可以忽略不计。

本片非常中规中矩的用巍峨的群山作为开场,朱德和他的坐骑小分队也相应踏风而来,仰拍的权威感不置可否的立刻跟上,这个开头具有我党特色具有政府情怀,是一个很好很正面的开篇。

很快,战争开始。站在心理意识的角度,这时的大场景再大也只是一套暖场运动,后半段的战争部分一定会更加精彩并且电影高潮也一定会在后半段激昂出现。这就是导演给群众的惊喜,最高潮的部分在观众没有入戏的情况下悄然消逝了。

这还是一个电影节奏问题。

撇开节奏和架构,本片还是有些非常可圈可点的地方,首屈一指就是声音。演员的声音很不错,游击队就有游击队的憨劲,山西人还带有一丝丝地道口音,朱德的英语也很实际化;音效也不错,日本人的日本音,单独蹦出来对于整体场景的背景说明无疑是有帮助的;最佳配乐,该上扬的时刻绝不手软,该悲伤的时候立刻悲伤,只不过音乐可以带动观众的情绪只可以做到50%,另外的50%差到导演那里。

开篇的一场绝地站,到了最后出现近身肉搏现象。作为一名对于中国近代被侵略史严重缺乏的老百姓,我非常好奇为什么要拍到日本军人主动卸下枪子的镜头并毫无解释。在杨顾问的帮助下我了解到当年之所以日本人肯和我军近身肉搏是因为他们的步枪穿透力很强,近身射击有可能会伤害到自己方军人,所以才会在近身搏斗中放弃枪支。可是这场肉搏战的拍摄目的是什么呢?为了宣扬我方战士英勇奋战不畏艰险?感情基调还没有培养出来,立刻和日本军厮杀并且双方状况都很惨烈,你伤一十我伤半百大家平分秋色都是一样的努力和一样的浴血奋战,这个时候国别的问题有些隐隐下降取而代之的人类大同意识有些上涌。每一个人都是人每一个人都是家庭培养而又需要有家庭承担,无意义的牺牲抑或有意义的牺牲都显示出人生命的脆弱和毫无把握。这样的安排不会激起人们的愤慨,只会带来无休止的疑问。

关于请到明星就会大特写这点,还是要以整体电影节奏为基准。先说那位值得佩服的虎将“刘德凯”,这位先生也不知道要为了冲破什么封锁线也不知道冲破之后会怎样只管冲破就好了,于是亲自上阵并且发表了一个临别感言,最后的倒地姿势也很艺术与永恒,因为分镜头给时间过长了。其实关于刘德凯这里还好,毕竟是为了展示国民党也不是只有卖国贼国民党也有爱国之士,卖命就卖命好了,给个特写花点时间在喊口号和被枪击上也算说得过去。

可是关于那位耍大刀的,就让人耐人寻味了。依然杨顾问赞助了我无知的历史空白,此君是参照原型塑造并且在耍大刀之后还被封为将军。当然,我军也需要这样奋战的典型出来展示我八路军风采,可是厮杀的太久左一刀右一刀又太神化,最后那柄带有红布的大刀当然就是一个著名的电影代表符号,红色革命在我心。可是请梁家辉这么一个大角来演这么一个小战士,就要思考了,给的镜头多但是决不能破坏整体进展,像此片这样又是脸部特写又是肉搏精神最后还有一个雾蒙蒙展示坚毅表情的中景别10秒持续,功用之一就是立刻带领人们走出电影来到梁家辉的演绎世界。


影片后半部都在无数的决策中,中外交流中,小打小闹中渡过,由无数的小故事小情节独立完成。2个小时的电影就这样提前在前45分钟中结束了。节奏的失调,以及脱离常理的电影叙述结构,使得再棒的音乐也没了用武之地。

当然除却节奏,几个插播有些小小的不解。关于那位外国友人,为什么拍到最后硬生生拍出暗恋与被暗恋的猥琐情怀?关于那段非常有表现力值得扩散的纳鞋底部分,可是为什么要找来美国朋友作为旁观者然后在中西对答不顺畅时终止了这场本应该很有感染力的片段,留下美国朋友好像理解可是却又不可信的笑容?

还有若干,总体来讲,细碎的东西太多可又串不起来,像一套自助晚餐,观众喜欢什么就自己去取好了。其实本片的战斗场面投入不少,可是除却第一场大规模之后,剩下的都是小面积短时间灯光极暗下草草了事。我们拍电影一定要以小见大,从细节出发。有的时候大家非常鄙视好莱坞那一套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圆满收场的思维定式。可是拍摄一些主旋律影片时,不添加这些模块是打动不了观看者之心的。

开场的大调度换为小战争,着重刻画几位英雄并先后牺牲,花时间刻画老百姓平静生活继而被打断,讲结尾处的展示朱德爱护将领的小故事都搬到影片中部,形成一个坚厚的腰椎。一切准备妥当,当英雄牺牲生活不再人心满满的时候,铺天盖地的战斗就请来吧,因为观众已经做好准备已经可以和导演共情了。

于是这将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刻画我军将领生猛无比却又智慧无边的纪念佳作。可惜的事,瘦小的小半截经不起肥大的上半截的考验,有形的倒了下去。节奏的问题,是个永恒的问题,是个需要严重思考的问题,是个生死存亡的问题。

有的时候会思考,什么是电影,电影可以给人们带来什么,中国电影充满教化寓意的功用又是什么。电影应该不只是一个拿来娱乐的手段,当然也应该不是枪毙掉人们无聊生活的一种有力工具,那么电影究竟是什么,是一个复杂体吗?

但是电影是可以唤起人们意识,并且改变人们思想的无形中的武器,在保证了上座率之后,形成一个又一个关于电影本身故事的话题,于是电影的导向性以及电影的基准成为一个问题,我们需要被引导的知道些什么,我们需要被电影感染的立场又是什么?

无论如何,电影终究是为了群众服务的一种以娱乐为手段的商业行为,可是电影也是一种可以改变思想判断的辅佐工具,这种强烈的导向性需要肩负起社会责任也需要为自己选择好社会角色。如果电影本身没有那么的知名也没有那么的震撼,还好,市场的快速流动可以慢慢抹杀不正确性,可是如果又是一部好片子又是一部立场很模糊导向很迷茫的片子呢?

需要负责的不仅仅是制作人了。

 6 ) 战士,才是这片子描画的重点。

适逢二战胜利70周年,看了这部片子,缅怀先烈。

看到很多人都在主旋律上批评这部片子,鄙人感觉实无必要,国军G军不都是子弟兵吗?只是信仰不同而已了,护国爱国的精神有何不同?

抛开分不清真假的主旋律不说,片子大量描绘的,是战士的血性,牺牲精神,彻彻底底的爱国,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呢?

硝烟处处,战士们高喊,冲啊!!这难道不够真实么?没有发生过么?不是这样的?不知道冲上去会死吗?为什么?为死去的同胞,为死去的亲人,报仇才是主旋律好吗?!换作当下的你,你能做到么?

虽然国共交流的戏份常常让我出戏,但单从血性来说,这片子让我热血沸腾,让我感受到了战争残酷,让我为每一个战士的安危感到切身的体会,这就是一部好电影,还能要求更多么?

如果你还在介意主旋律,你只是个看客,不痛不痒的批评者,国共都是子弟兵,都是把一切贡献出来为了祖国未来提供那么一点点正能量,对未来是完全未知的,日军如此强大,当时谁又知道这样的贡献有没有作用呢?包括电影中出现的将领,无论姓国姓共,不都是把命拿出来的战士么?!

 短评

不要对国产主旋律影片这么苛刻! 开篇镜头有航拍,大气,很赞。 平型关战役的气氛渲染得不错,整片的画面、道具、音乐、表演等都感觉不错,战争拍得有局部细节,也有全局,有指挥者也有刺刀搏杀,只是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 迫击炮狙杀日军高官一幕不错。

6分钟前
  • 忧郁的乐乐
  • 还行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后,华北危急。国共合作的背景下,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在总司令朱德(王伍福 饰)率领下东渡黄河奔赴前线抗战。山西实权人物阎锡山面对“国、共、日”三股力量颇为头疼,提出“守土抗日”口号,在民族大义的影响下,于形式上支持八路军抗日。朱德筹划于日军进犯山西的必经险地平型关

11分钟前
  • pepper 安
  • 还行

在电影频道看的。语言种类还蛮多的吗?

1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高三的时候学校为了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看的。还有那个诺言:再静不下心来,就去太行山上葬了自己!!!!!现在也是!!!

15分钟前
  • Rangering
  • 还行

非常好的电影,我喜欢的第一部主旋律电影,看了三四遍吧~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凋落太行山,我以前最喜欢这个段子。

17分钟前
  • Evelyn桃桃
  • 力荐

唉,这个演林彪的呀。。。

21分钟前
  • 何生生
  • 还行

找了几个港台演员来演主旋律电影

24分钟前
  • 哆啦哆啦
  • 还行

在主旋律中算是拍得不错的,但是很多细节仍值商榷。首先朱老总形象过于外放,话太多,留白不够,显得单薄不够丰满。其次线索纷杂,节奏跳跃,前后衔接比较散。再次炸点显示八路军炮火太凶,虽然为了视觉效果做取舍可以理解,但是与史实相去较大,其实打阿部规秀才用了4发炮弹,反而掩盖了八路有多狡猾

27分钟前
  • 洛梦蝶
  • 还行

电影季活动上看的。自己对历史政治不敏感,只看懂了大概的主线,将领们一谈论战术细节我就开小差,不过还是努力认真的看完了。好难得看一场爱国主义的战争电影。有人说梁家辉一出来就成了武侠片,我笑了。这种片子不好做,需要太多专业背景知识,演员的投入一不小心就被说假。章翻译有点意思。

30分钟前
  • S for Sheila
  • 还行

片子感觉出来了,尤其朱老总站岗念诗那段儿: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 说实话,这首诗的意境,远超大雪满刀弓。就是情节过于散乱了点儿

34分钟前
  • 晏之敖
  • 推荐

实在太散。场面多少还是有点,镜头拍的太不给力了

39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刘德凯演得真不怎么样

42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讲述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领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 挺进抗日前线 开辟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程 重温了这段震惊中外的战斗历史 在那段历史过程中 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抛头颅 撒热血为中国的和平解放不惜一切的抗战精神 八路军和太行儿女同仇敌忾 浴血奋战 谱写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光辉篇章

43分钟前
  • 李小庫
  • 推荐

对主旋律太苛刻了吧 现在社会的杠精果然在直线增长

48分钟前
  • 想不通的kk
  • 力荐

记得第一次看这个电影的时候觉得拍得还不错,那时候还在看《亮剑》。过了几年回头重看,不过尔尔,政治味道太浓了。

50分钟前
  • 陈默
  • 还行

挺感人的。港台演员演得挺别扭

53分钟前
  • 刘小青
  • 推荐

……一部抗战片里突然出现了梁家辉和刘德凯……其惊悚程度可想而知……里面把中国伟大的抗日军民刻画得像超人一样……

54分钟前
  • 烏滌非
  • 还行

别的没什么可说的了,其实一些环节还可以,非常傻但热血,CG也有进步,但是不能一点军事常识没有吧?整片最牛逼的地方是民团化身古希腊方阵,标枪雨杀敌,这个还是挺带感的

55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相比以前的战争题材电影,有不小的进步,但离国外的战争片还有一段距离。总体上能真实反映出我党八路军的战斗史,同时也没有掩盖蒋军的贡献。

56分钟前
  • 小有™
  • 还行

少见的一部以朱老总为主角的电影。给4星的原因是这里面的国军人物基本是正面和中性的。郝梦龄的牺牲还是挺让人感动的。

58分钟前
  • everydaywalker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